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历史人物 >> 正文

战国美女之阿松夫人简介

作者:军洁  来源:weilan.com.cn   更新:2015-4-10 23:02:1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1547年7月25日-1617年8月17日),天文十六年(1547年),阿松于尾张国海东郡出生,生父为篠原一元,主计,织田信秀家臣,在天文十八年(1549年),第二次小豆坂合战的翌年太原雪斋围攻三河安祥城的战役中战亡。 ­


其母竹野氏在丈夫战死后又改嫁给高田直吉。因为母亲改嫁的关系,阿松被送到母亲的姐姐长龄院的夫家前田家,被利家的父亲前田利昌收为养女,从此与前田利家以兄妹的身份生活在一起。前田利家为利昌第四子,幼名犬千代。天文二十年(1551年)正月,前田利家15岁时出仕织田信长,知行50贯。八月元服,改称孙四郎利家。翌年的萱津之战为其初阵。 ­


永禄元年(1558年),11岁的阿松嫁给前田利家,从此名为前田松,阿松容姿美丽,开朗喜欢交际,而且爱好读写书画,是和歌和武艺都兼备所长的小姐。此时前田利家20岁,改名又左卫门,因为枪术过人,人称“枪之又左”。 ­


永禄二年(1559年)阿松12岁,长女阿幸出生,但是也就是这年,前田利家因为私怨怒斩十阿弥,被信长追放,于热田松冈氏、三河林家寄食。利家追放期间,阿松的经历无法细查,但是应该是生活在荒子城中抚养女儿阿幸。 ­


但是利家的苦日子并不长,在永禄三年(1560年)前田利家22岁时候,跟随信长于桶狭间之战立下军功被赦免其罪,允许返回织田家,阿松与利家再度团聚。 ­


永禄五年(1562年)正月,15岁的阿松生长男前田利长,利长后来继承了前田家。 ­


永禄六年(1563年)阿松16岁,次女萧出生。利家的父亲利昌在桶狭间合战战死后,本来是由利家的长兄前田利久继承前田家,但是在永禄十二年 (1569年)十月,织田信长命令利家继承前田家家业,利久被迫离开尾张荒子城,利家遂为家主,阿松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


元龟三年(1572年),阿松25岁,三女麻阿出生,此女以后做了丰臣秀吉的侧室。此时前田利家屡建战功,阿松和木下藤吉郎的妻子宁宁在织田军营中是近邻,两人经常隔着“一道木槿的绿篱”聊天,关系十分亲密友好,为以后前田利家成为丰臣政权的“五大老”之一也奠定了人际上的基础。 ­


­


天正二年(1574年),阿松27岁,四女豪姬出生,此女成为丰臣秀吉的养女,并在以后嫁给他的养子也是同为“五大老”的宇喜多秀家。豪姬性格坚强头脑聪慧,在关原合战前后始终不屈服于德川家康(是我夫人美美的的偶像~~~)由此也可以窥其母上的教导与典范作用。同年,信长第五女永姬出生,后为利长的正室,以后的玉泉院。 ­


天正五年(1577年),阿松30岁,五女与免出生,但是15岁就去世了。 ­


天正六年(1578年),阿松31岁,产下二男利政。 ­


天正八年(1580年),阿松33岁,七女千世出生(六女菊为侧室所出),后为细川忠隆之妻。 ­


天正十一年(1583年), 在这之前政治发生了变化,本能寺事变已经发生,羽柴秀吉与柴田胜家意见不和导致矛盾激化,而利家在践岳之战中选择了倒向秀吉,这种正确的选择,也不能不说与阿松和宁宁年轻时候结下的深厚友谊有关,而在柴田胜家和前田利家失利的时候,是阿松毅然担当起了会见前来府中议和的秀吉的重任。 ­


还有一个关于阿松的小插曲,就是天正十二年(1584年)利家担任总大将在能登末森城与佐佐成政对抗时,利家当时拼命敛财,阿松半开玩笑的劝诫着“不如只带金银,把枪扔掉好了……”反映了阿松大将般的气度。 ­


庆长四年(1599年), 61岁的前田利家病死,号“高徳院桃云净见大居士”,此时阿松52岁,出家法号“芳春院”。 ­


此时的政治局势也是一触即发,第二年,即庆长五年(1600年)爆发关原大合战,而此时却盛传嫡男前田利长反对德川家康的留言,这时,芳春院挺身而出,主动作为人质来到德川的居城江户,稳住了家康的疑心。 ­


元和三年(1617年),60岁的芳春院去世,纵观她的一生,她为了前田家尽心养育了二男九女,并为了前田家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谋略,扶植出前田家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成就了利家辉煌顶点的“加贺百万石物语”。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历史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