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专栏•史鉴】盛唐人眼中的日本

作者:佚名  来源:企业观察家   更新:2015-8-12 14:56:3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赵扬/文


日本人遇强则乖的性格使其在中日白江口海战惨败以后,变得谦恭有礼,开始沉心向中国学习,国民素质得以迅速提升。


《旧唐书•东夷传》对日本的描述为:“倭国者,古倭奴国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与中国通。其国,居无城郭,以木为栅,以草为屋。”“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


《旧唐书》系后晋刘昫等人编著,他们将倭国和日本并列国名,并对“倭”字望文生义,显然写作时没有考据好相关资料。事实上,日本曾在三国时通使魏国,魏帝曹睿曾御封日本君主为“亲魏倭王”,其所在国家就叫做“倭国”,其中的“倭”字并无贬义,在日文中同“大和”发音相同,到了公元七世纪时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国,其民族以“大和”自称。


刘昫所处的时代距离盛唐时期相去200年,其对日本国的记述如此模糊,当知盛唐时候,人们对日本的、印象更加粗犷,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东海里还有这样一个国家。


破败的蛮夷之邦与贫穷的岛民


《旧唐书》中描绘日本国的简陋,“其国,居无城郭,以木为栅,以草为屋。”岛上“多女少男”,人们“并皆跣足,以幅布蔽其前后”,如此模样,当知日本国的生产力低下。


当是时,日本国的大和政权兴起,征服了岛上的五十余国,结束了日本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其国君称为“大王”,一些封建贵族竞相争夺权力。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这样的地势非常不利于耕种,好在日本此时人口不多,靠平原上的耕种和岛周围丰富的渔场,还是可以果腹的。但持续日久的奴隶制社会及诸多小国的相互攻伐,除奴隶主和贵族可以奢侈地生活之外,奴隶及农民、渔民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此时称为日本史上的“古坟时代”,本州岛南部建有一些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坟内有铜镜、珠宝等物品建筑,这样的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普通人是难以负担的,由此可以佐证此时的贫富悬殊。


此时的唐朝进入到了成熟的封建时代,一个民殷国富的封建鼎盛时期正在开启,富裕的唐朝人在日本人面前是极有优越感的。


富有侵略意识但遇强则乖


日本将“大王”改称“天皇”,是说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后裔,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第一次应用“天皇”这一称号的,是在推古朝摄政的圣德太子,在遣使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曰西皇帝”的字样,可见日本自恃有海洋天险,不将中国视为宗主国地位,而追求平等的坐席。


许是岛国的出路意识及资源的匮乏,日本此时已经意识到朝鲜半岛(朝鲜系明朝皇帝的赐名)是其陆路的最佳通路,因而重视对半岛的经营。是时半岛上有三个国家:西南部的百济、东南部的新罗以及北部的高丽,因为地理的关系,日本与百济来往频繁。


隋唐二朝一直与新罗国相处甚洽,高丽国自恃强盛欺凌新罗和百济,惹得隋炀帝和唐太宗接连征讨,唐太宗更是亲征,可惜未曾达到战略目的,使高丽国气势更盛。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丽不顾唐朝的颜面,联合百济攻打新罗,很快夺下三十余城,新罗国亡在旦夕。唐高宗见状,急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率水陆军十三万人前来援助新罗国,分为北、南两路军,北路军在半岛北部与高丽兵相持,南路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联合新罗军五万人,于当年七月攻下百济王城。


日本人知道,若百济灭亡,则日本在半岛上的势力会被全部清除。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正月,日本派出战船近千艘,兵员数万跨过朝鲜海峡,决意援助百济抗击大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由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领的海军(战船一百七十余艘、唐兵七千余人,新罗军五千余人)到了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附近),日本与百济联军(战船八百余艘,日军四万二千余人、百济军五千余人)恰在这里,于是白江口海战成了中日历史上的首次大战。


此时“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日本人看到唐军仅有百余只船,感到胜券在握,于是率先发起进攻,八百余艘战船一窝蜂似的向唐军水阵冲去。但是,日本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即唐军战船虽少,个头却很大且壁坚高固,唐军居高临下可以箭雨连发,日船难以近身。刘仁轨看到日本小船一窝蜂似的围了上来,欺负日本人尚不知三国故事,令唐军居于上风处,然后顺风连发火箭,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于是白江口重新上演了“火烧赤壁”的一幕,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一万多日本人沉到白江口水底,近千只战船也灰飞烟灭,中国与日本有史以来的首次大型战争,以日本完败而结束。


经此一役,日本人明白了以己全力难以撼动唐朝,遂息心止动,转而虚心向唐朝拜师学艺。此后一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一名战争狂人丰臣秀吉,他决心抛弃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并提出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的路径。可见白江口战役意义长远,一战奠定了东亚近千年间的政治、文化格局,日本人遇挫则乖,不敢轻易向中国启衅叫板。


白江口海战后,日本人退回本岛,生怕唐朝来攻,连建数道防线意图防御唐朝舟师,谁知唐朝对日本岛国毫无兴趣,让日本人空担心许久。因为唐朝皇帝和大臣压根儿未将日本瞧在眼中,白江口一战打就打了,胜利即可,没有穷追猛打的价值。一句话,日本其实不重要。


但日本岛国国土有限、资源有限、交通受限,日本人若安居乐业也就罢了,偏偏有后世丰臣秀吉这样狂人出现,那么其身边庞大的中国就是其琢磨的对象,地域使中日之间有了天然利害关系。依日本人的品性,若其野心滋生的时候,中国来一场如白江口海战的胜局,则日本人肯定会消停一阵,只是可惜,中国近代并未延续这样的光荣,此为后话。


沉心学习,谦恭有礼


公元六世纪,日本的圣德太子在摄政期间(公元593—621年),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并派出遣隋使学习隋朝的政治制度及文化。隋末大乱,中断了日本人来中国学习的脚步,他们看到这个帝国分崩离析,认为会大伤元气,又因为想维系他们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利益,于是有了白江口海战。惨败使他们认识到,日本岛国尚无能力与这个大帝国相抗,甚至连交手的资格都没有。他们于是沉下心来,决计向中华帝国虚心学习。


圣德太子的革新其实是日本“大化革新”的序幕,所谓“大化革新”,就是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奴隶制社会迈向成熟的封建制的跃飞事件。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迈入封建制社会,但其社会、政治发展的水平与亚洲大陆相比落后太多,如圣德太子这些政治人物突然发现,在自己身旁已经有了一个存在一千多年的封建国家,其典章制度又非常完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决意复制中国的各项制度和文化,是非常睿智的决定,也是唯一的捷径。


隋朝时,日本共遣使三次,分别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和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成行,此后由于圣德太子逝去及隋末动乱,日本遣使一度停顿。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并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贵族专权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史称日本的“大化革新”。为了适应日本的革新浪潮,孝德天皇开始频繁向唐朝遣使,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到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十六年间共派出遣唐使六次,平均二年余就遣使一次,可见日本学习的迫切。在此期间,日本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思想,受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经济上,建立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军事上实行征兵制,京师设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可以发现,中日的白江口海战正是发生在日本的“大化革新”期间,但战争并未影响日本的遣使脚步。对于日本来说,战争的惨败使其惊惧一阵,在本土上筑土防守即为例证,也使日本更加体会到唐朝的强大和先进,坚定了深入学习的决心;对于唐朝来说,白江口海战实为不起眼的小战,实在不屑以日本为对手,现在日本得到教训,想继续学习,那就照准吧。


此后日本进入奈良时期(公元710年—790年),其间派了五次遣唐使,次数虽少但人数较多,每次将近600人,这是因为学习典章制度和律令的高潮已经过去,现在大批人西渡是为了学习文化,有的人“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俨然一派儒士风度,有的人志于潜心学佛,大量学问僧、清益僧不畏险阻,冒死浮海,所以到了公元八世纪初,日本人由于全面复制中国的文化并身体力行,中国人已知道日本是“礼仪敦行”的“君子国”。


说起日本人的好学以及知礼识文,必谈其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日本决定派遣五百五十七人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其中有一位来自奈良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他到达长安不久入国子监太学,修习礼记、周礼、诗经、左传等经典,毕业后参加科举,竟然考中进士,被授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正九品下),此后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官至二品,荣达公爵。阿倍仲麻吕仕途堪旺,又学识渊博、才华过人,尤善诗文,他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曦、包佶等人有密切交往,且诗文相和。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五十六岁的阿倍仲麻吕有思归之意,请得唐玄宗同意,被任命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回国省亲。不料途中遇到风暴,阿倍仲麻吕所乘船只被风吹到安南(今越南),他虽历险得存,但彼时讯息艰难,长安朋友都认为他已经葬身大海,于是,“诗仙”李白以《哭晁卿衡》为名写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诗曰: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阿倍仲麻吕到长安时起了中文名字,初名朝衡,后改为晁衡。


因为僻处荒岛,日本的政治进化程度甚至落后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得益于“大化革新”,日本因为直接复制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并引入儒学和佛学思想教化民众,使日本的政治生态和整体文化水平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其国民性格也应该大致与唐朝相同,若如此,中国与日本应该成为一对睦邻,至少从有唐一朝来看,其发展脉络应该如此。


但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植入西方文化和制度,内敛的中华文化被富有侵略性的西方文化所代替,并与日本所谓的“武士精神”相结合,再加上地域政治的排他性,近代日本成为中国的“恶邻”,盛唐人则无由知道了。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