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战时期有一群特殊的日本兵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俘虏日军数千人(不含日本投降时集体投降的日军)。这个数字不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日军实在难捉。这数千日俘是抗日战争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日军被俘后有怎样曲折的经历?
“日本人宁愿被打死而不愿当俘虏”
日军难捉是出了名的。抗战初期,朱德曾对史沫特莱感慨:“日本人宁愿被打死而不愿当俘虏。”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的开门红,打得很漂亮。美中不足的是,居然没抓到一个俘虏。对此,全军上下感到十分意外。
一个多月后的山西广阳伏击战,八路军终于抓到第一个俘虏——一名叫加藤幸夫的运输兵,还是115师343旅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亲手擒获。新四军1938年4月才挺进敌后,在江苏捉到第一个日军(同年7月),尽管比八路军迟,但那个叫香河正男的俘虏却因与新四军军长叶挺留下合影,名气更大。
国民党军捉到第一个日俘据说是在“八一三”淞沪会战。那么大一个战役,抓到俘虏很正常,否则怎么说得过去?不过,国民党军活捉日军也很难。昆仑关战役算是国民党军扬眉吐气的一仗,其间,第31军包围日军一个联合支队,1万余人打千余人,最后居然只逮到1个俘虏。
日军俘虏怎么那么难捉?
日军对被俘十分忌讳,做了许多防范,大致可分为“软防范”和“硬防范”两个方面。所谓软防范就是思想防范,日军首先对士兵洗脑,使其牢固树立荣誉重于生命的信条,与其被俘,不如一死。所谓硬防范就是制度防范,日军规定,100小时内不归队视为阵亡,灵牌送靖国神社,家属享受优抚;若逾期归队,轻则勒令自尽,重则送军事法庭审判。此外,日军还造谣说,被俘后会被支那军队残酷虐待。日军还威胁如果有士兵当俘虏,会第一时间通知国内的家人,使其一辈子抬不起头。
伤重被俘,是日军被捉的普遍模式
那么,中国军队又是怎样抓到那些战俘的呢?
伤重被俘,这是日军被捉的普遍模式。落单被俘,也比较常见。如腾冲之战中,吉野孝公所在守备队全挂了,只剩他重伤未死。吉野困饿交加,走投无路之下,稀里糊涂闯入中国便衣队布置的暗哨房间,自投罗网做了俘虏。
中方很难活捉日军,不过那是抗战前期的事儿。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1940年,主动投诚者占八路军内日本俘虏的7%,1942年为18%,1943年则上升到48%,1944年更达到80%。
日军往往自视甚高,视侵略为爱国,思想极为顽固,很难驯服。这些人即使沦为阶下囚,嚣张依旧,甚至敢打骂管理人员。日机轰炸宝鸡时,该地战俘看守所里的日军竟自动集中到场院中行注目礼,还集体欢呼。
日军被俘后,普遍会产生逃跑或自杀的念头,并伺机付诸行动。战俘所在的部队引以为耻,加上担心其泄露本军机密,巴不得中国军队代劳将日俘杀掉,不然就亲自动手。1944年8月,日军逼近贵州,设在该省的第二日本战俘收容所被迫向重庆迁移。日方得到消息,派出飞机,对押解战俘的车队穷追不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战俘从地球上消失。
八路军三招收服顽俘
抓住日俘难,改造日俘更难。中方“教化”日俘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三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事。
动之以情是改造日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人优待日俘的故事实在太多,这里只说一个。山田一郎是日本东京大学的高材生,被俘一年多,毫无被感化的迹象。1940年10月,山田染上伤寒,他知道根据地缺医少药,只能等死。昏迷三天三夜之后,他居然活了过来。不久,一个特殊人物——刘伯承来看他了!护士告诉山田:刘师长得知他得了伤寒,从100多里外踏雪赶来,还送他一桶酱菜(当时十分昂贵)!山田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明之以事,就是用以身示教。渡边俊夫在百团大战中被俘,后被送到延安医院,和一个八路军伤员住在一起。两个病友混熟以后,渡边就放开甚至有些放肆了,向对方要烟抽,和对方侃大山,还要人家帮他带点黄酱。不久,渡边得知这个病友竟然是个旅长,吓了一跳。要知道,日军等级非常森严。但八路军官兵一致,军官和士兵混在一起还其乐融融。渡边算是开了眼界,觉得八路军不简单。
日俘的心理防线被突破,再加上开始正眼看中国军队,改造的第三步——“晓之以理”就该登场了。
国民党军在改造日俘上,一度也取得成功。1939年7月7日,世界红十字会官员彭尔拉姆斯视察宝鸡“第一战俘收容所”后表示,他去过不少战俘营,只有这里的战俘营最特别,因为不仅没有铁丝网,甚至战俘还可以请假外出买菜和写生。这些,离不开收容所所长、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汪大捷。他主持收容所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收容所”的牌匾挂到角落,大门上换作“大同学园”。就此一招,就可以看出汪大捷不是凡人。可惜,他后来因故离职,国民党方面又缺乏他这样的人才,所以改造俘虏的绩效不如中共部队。
1945年1月,美国外交官约翰·艾默逊参观重庆日俘收容所后说:“这与在延安那些快快活活的日本人相比,真是鲜明的对照。”
部分日俘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抗日
日本战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本八路是更特殊的群体。
第一批日本八路产生于抗战第三年,尽管只有3个人,仍是破天荒的。1939年1月2日,在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召开的庆祝元旦集会上,日俘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三人突然上台,表示要当八路。总司令朱德当即走上台去与他们握手,表示欢迎,后来还邀请他们打篮球。
日本八路们干劲十足,于1939年11月创建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后发展为日本反战同盟),从最初不到10人,1945年发展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18个支部千余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前田光繁还两次回到延安,2005年又专程到中国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前田光繁告诉中国记者,加入八路军,是他一生最英明的决定。
日俘对中国抗战的重要贡献,是在前线对日军展开心理战。抗战打到1939年5月,没有一个日军主动投诚,但之后逐渐多了起来,除了日军开始走下坡路外,日俘对日军的心理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宫川启吉:第一批抗战烈士名录中唯一的日本人
小林清是日本八路中名气较大、故事较多的一员。一次,他在山东随八路军五支队攻打日军一个据点。结果,日军小队长被打死——这是八路军的功劳,还有6个鬼子主动出来投降,这就是小林清的功劳了,因为这几个鬼子说他们是听了小林清的喊话才出来的。其实,战场喊话风险很大,如小林清的“同事”松野觉就在车桥战役中被爆头。
小林清每次喊话都自报家门“我是第五混成旅团上等兵小林清”,所以他的喊话效果往往不错。当然,也因为这个,他的人头和许世友一起在日军悬赏之列。
小林清的贡献还不止这些。他在老部队是机枪手,到八路军后,要求干老本行。谁也不敢答应,最后还是许世友特批。一次,八路军机关被日军包围,小林清抱着熟悉的歪把子机枪掩护八路军突围,最后自己胳膊中弹负伤。
日军炮兵中尉山本一三向新四军投诚后也不甘落后,对新四军1师的练兵提出建议,得到师长粟裕首肯。
秋山良造的喊话功夫过人,在日军中的名气不比小林清差,以致日军被攻打时常问:“秋山君来了没有?”
表现最壮烈的日俘当属金野博,他1944年不幸被捕,严刑拷打之下仍坚称:“只要我不死,仍要回到八路军中去!”
日俘宫川启吉完成改造后,被日军悬赏,价值一架飞机。1945年,宫川等人在根据地被围,他不愿被俘,开枪自尽,年仅27岁。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战烈士名录,宫川名列其中,是唯一的日本人。
日本八路在抗战期间牺牲36人(一说38人),中国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在延安专门修建了纪念碑。他们的贡献,得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充分肯定。朱德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华日本士兵积极开展反战活动,给予中方“很大的极其有价值的帮助”。
张振文、许述/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