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悲剧英雄,一些愤青们一直骂这个老人是汉奸。古今中外,两种人对国家的危害最大,一种是卖国贼,另一就就是愤青。其实从古到今,愤青们一直都是这个德行。李鸿章是当时对日本最了解的几个人之一。早在1863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40余年之前,李鸿章就曾上奏朝廷应该小心日本这个邻居。但是当时的满清王朝根本没有把日本当回事,以至于40年之后的大败亏输。
一、面对西方的侵略,日本的反应比中国快得多 1840年,英国用军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过即便是这次鸦片战争,也没有打醒昏昏欲睡的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内,中国还是之前的那个德行。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反应要快得多。1853年,美国海军抵达日本,日本也被迫打开了国门。但是日本接下来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外,1868年,刚刚坐稳了皇位的明治天皇下达了改革维新的命令。在《五条誓约》中宣告了日本的决心:“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虽然此时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是这一运动仅仅停留在武器这一浅薄的方面,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都没有涉及,这就注定了中国的失败。虽然中国的起步早,但是中国的前进速度却像乌龟爬。 从日本刚刚开始明治维新开始,它就暴露出了对清朝的野心,日本对中国得出的结论是:“先人而动,则吾制人;后人而动,则吾制于人。”早在1863年,也就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就注意到了日本的问题。起初李鸿章建议朝廷学习日本与西方国家谈判的方式,但是在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后,李鸿章认为日本终将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1874年,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较量。事后,李鸿章在关于日本问题的奏折中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门户,窥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但是当时的朝廷并没有把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放在眼里,慈禧太后沉浸在所谓的同治中兴之中。
二、面对复杂的局面,李鸿章再也无力力挽狂澜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一直想建立一个包括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俄国远东的大日本帝国。柿子要捡软的捏,朝鲜就成了日本扩张的第一步。但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要侵占朝鲜,朝鲜的主子清朝绝不会答应。为了震慑日本,李鸿章曾经派出舰队访问日本。但是此举不但没有震慑住日本,反而刺激了日本。日本全国节衣缩食筹建海军,日本一心要打败清朝。而此时的清朝已经沉浸在了虚幻的盛世之中,在清廷看来北洋水师成了大清的保障。但是由于长期没有维护,北洋水师已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中国一直喜欢这样。
作为北洋水师的当家人,李鸿章当然知道北洋水师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所以在朝廷那群愤青废物们一直主战的情况下,李鸿章孤零零的主和。 起初面对日本的步步逼近,李鸿章建议朝廷将朝鲜化为己有,也就是郡县化。这样一来,朝鲜成了中国的土地,日本也就失去了侵略朝鲜的理由。但是随着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李鸿章意识到吃下朝鲜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李鸿章再次建议朝廷,由大英帝国出面调和,将朝鲜一分为二。清朝和日本一方一半,这个建议日本是同意的,但是清朝的那群愤青清流们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堂堂天朝岂能与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谈判。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有点愤青的光绪皇帝偏向于主战。就在这个时候,朝鲜发动了宫廷政变,这给了日本义和绝佳的机会。日本偷袭了中国的运兵船之后,光绪皇帝下诏对日宣战。
三、清朝大败亏输,台湾、辽东半岛先后沦丧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清朝的那群清流们花招百出。首先是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这个老夫子建议北洋水师前往日本近海,寻找日本海军决战。再然后是他的徒子徒孙们叽叽喳喳都是建议主动出击,结果清朝水陆两军均大败亏输。北洋水师被困威海卫,在清流们的暗示下,山东地区的清军按兵不动,眼睁睁的看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战败以后,需要人前往日本谈判,这会那群废物们都不说话了。最终前往日本谈判者还是李鸿章,本来李鸿章为了恶心翁同龢,非让翁同龢一起去。吓得翁同龢称病不出,最终还是光绪皇帝把此事安抚了下去。为了避免台湾割让给日本,张之洞提出把台湾租给英国或者美国,这样日本就只能放弃。但是这个建议又遭到了清流们的反对,最终在马关条约中,台湾、辽东半岛被割让给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