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发现之旅:《海国图志》的命运在中日两国不同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5 23:19: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鸦片战争后,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与老友魏源相会。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魏源诗云:“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当晚同宿一室,“与君相对榻,三度两翻苹”,看来都没睡着。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全 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魏源接受嘱托,搜罗更多世界地理资料,一年后成书,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照例查检违禁品,翻出3部《海国图志》,经检查官审读,认定是禁书。据王晓秋著《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这是“魏源《海国图志》初次传入日本的确切记录”,最终都被幕府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计有15部,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有历史学家极而言之:正是《海国图志》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19世纪50年代初,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却仍然是停滞的封建国家,自1636年颁布“锁国令”,长达200年,除漂流海外的渔民,没人去过外国。惟有长崎一港,有限度地接受中国商船。这种孤立状态在1853年被美国佩里舰队打破,转年更兵临江户(东京)湾,逼迫日本屈服,两年后缔结《日美亲善条约》。以进入近代史的起点而论,中国战而降,日本不战而降,结果都是签订不平等条约,最终门户开放。 《海国图志》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它的祖国,此书出版后几乎无人问津。一个原因是:大清士大夫认为,鸦片战争并非败在技不如人,国力不如人,而是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被奸臣所害;只要林则徐复起,打败帝国主义不在话下。史学权威蒋廷黻先生说,为此“中国不思改革达20年之久”。《海国图志》东渡扶桑,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机缘,但书商深恐卖不出去,书款收不回来,这才让它远渡东洋,难说不是原因之一。 当年,地理专著一点都不专。著者介绍世界地理时,无不将忧国忧民之思融会书中,林则徐如此,魏源更是如此。《海国图志》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可惜,这一切都被国人弃之如敝屣,而日本人却如获至宝,通过不断转译翻刻,使之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这场维新活剧的主角之一,是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描述:此人热心洋学,曾自铸西洋炮,开办象山书院,融合东西学术。他在读到魏源的书后,感慨拍案:“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其弟子吉田松阴青出于蓝,“他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维新改革主张。他说:万国环绕,其势如此,若我茫然拱手立于其中,不能察之,实在危险得很。”他与老师商议,实地考察魏源《海国图志》中“万国情态形势,乃为规划经纬”,试图冲破锁国铁幕,偷渡海外求学。老师大力支持,弟子却偷渡失败,师生双双锒铛入狱。1859年,吉田松阴被日本政府处死,时年30岁。佐久间象山虽然获释,出狱后却被激进派所刺杀。 一部书不能改变国运。但《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却发人深思。1863年,吉田松阴的弟子伊藤博文继承老师未竟遗志,偷渡英国留学。众所周知,他回国后成为明治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后来四任日本首相。甲午战争中,大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伊藤博文任期内。二战后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撰《激荡的百年史》,认为日本总能在惊涛骇浪中稳操航舵,原因之一,便是日本人有“卓越的机智”,但“对于那些过分相信自己实力的人们,这种机智决不会被赐予。”(张建伟) 中国青年报 2005年05月25日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