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爱心奉献者——江口榛一
|
作者:王述坤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3 13:11:0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在灯红酒绿的现代文明掩盖下道德沦丧、物欲横流,很多人信仰失落,精神空虚,蝇营狗苟于追名逐利、好勇斗狠、声色犬马之中。当然,也不乏一些心灵闪光的人士无偿地做着奉献的善事,不图回报,用自己的诚心浇灌出鲜艳的道德之花,这与自私自利的法则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因为社会制度等种种原因,有的慈善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尊敬,得以将自己的慈善事业坚持下去;而有的慈善者并没有遵循“善有善报”的法则,反而以自杀了却一生,实在令人万分遗憾和伤感。这里举出日本的一位无偿奉献者,是一位名叫江口榛一的文人,他基于基督教精神,在全国各地设了“地盐箱”,无偿地向手头拮据的贫苦人提供少量的金钱,可惜在坚持了23年后,绝望地自杀身亡。 1956年9月,有“职业安定所”在其中的日本千叶县厅前、羽衣桥边,挂出一个黄色的小木箱,箱上写着:“因某种原因为少量金钱发愁的人,请随便使用箱内的钱。”当时日本还是满街失业者,打零工的日工资只有240日元,因此,人们对这个“无偿奉献”的小木箱还是关注的。发起者江口榛一(1914-1979),生于大分县,明治大学毕业后,边当记者、剧作家、杂志主编,边写诗和小说,其作品曾被选为芥川赏候补;战后当了一段高中教师后辞职专事写作。当时他妻子答应了他的“靠一杆笔活不下去时,一起死吧!”的要求,在拮据的经济生活中,潜心写作。引发他搞“地盐箱”的由头,是因为他听到了一位工人朋友为生计所苦,不得不把亲生女儿卖去当私娼。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身为虔诚基督教徒的江口榛一的悲天悯人之心,他本着“困难者使用设置者募来之款,无义务偿还;设置者以此体现无偿奉献的精神,以期实现人间天堂之目的”,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地盐箱”办法。“地盐”两字源于《马太福音》第五章耶稣“山上垂训”,原文曰:“汝等乃地之盐。盐如失效……被丢弃在外,只有任人践踏。汝等乃世界之光。”起初,江口榛一也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认为他是写的东西没人要而在炒作自己。但江口榛一热心地各处叫卖印有自己写的诗的彩纸,渐渐引来了一些同道,不久就结成了“地盐箱之会”,1957年创刊了机关报,到了鼎盛时期的1970年,全国各地的“地盐箱”已经达700个,他独特的奉献社会运动甚至在海外都有了影响。 本来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和舆论大力表彰、弘扬的无私行为,自始至终,却都是他自己在孤军奋战。其机关报按“第3种邮便物”必须定价,对邮寄费不断上涨不满的江口榛一,便逐月降低机关报的价格,最后降到“1清净”(1兆分之1的10亿分之1),以示对抗。然而,叫人万分痛心的是,这“无偿的奉献”让江口榛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着“地盐箱”的增加,有的箱中无钱,引来抗议说是“欺骗”,搞得江口榛一不得不举债筹款。他的全家陷入了极端贫困,甚至穷得连吃饭的筷子都没有,用树枝来吃野草。加之,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地盐箱”运动逐渐衰落,“地盐箱”的数量急转直下。更叫人痛心的是,先是他的16岁的女儿悲观厌世自杀;1971年,支持他的妻子又患癌症病故。江口榛一自身也为风湿病所苦,绝望的情绪渐渐压倒了他。他在最后一期机关报上写道:“目前我处于心力交瘁的状态。原因有多种,最大的原因是筹款难。如此下去,地盐箱不久必将沉没,我倾注了一生心血的事业即将化为乌有”“我在想死,怎么死得痛快!”其后的1979年4月22日,这位有着金子般的心的好人,在自己家房门的上框自缢身死,享年65岁。也许,冷酷的世间,令他太伤心了,他连遗书都没有留下。有良知的人在几年前寻访“地盐箱”的痕迹,发现到1999年为止全国只剩下3个,分别设在新京成电铁的前原车站、JR线的锦丝町车站和西千叶车站,据说,箱里已经空空如也。而且,有的不久要搞拆迁,现在是否还有就不得而知了。轰轰烈烈的“地盐箱”运动就这样无声地泯灭了。 像江口榛一这种独特的爱心行为,在日本是罕见的,这种无偿奉献的高尚行为,江口榛一坚持了三年之后,家破人亡,本人吊死,曾经很具规模的“地盐箱”运动泯灭;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个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问题,涉及到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固然是道德高尚的表现,但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讲奉献的人大多得不到好报,遭到打击报复,或者生活大都比自私的缺德者差得多,或生活拮据、爱心事业无以为继,甚至家破人亡不得不自杀的话,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公正,缺乏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机制。 孤军奋战的江口榛一,坚持23年后无法再坚持,万念俱灰而自杀,正说明了日本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一面。这个社会的人们虽然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情况还是很多的,社会对有爱心的高尚行为表现出不应有的冷淡和麻木。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