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东京7月29日电记者柳晓力报道:由人民日报社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今天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一虹发表题为“中国学界对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的研究”的讲话,全文如下:
一、研究史的整理
2004年10月西北大学宣布征集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一合。其志文及考释文诸案如下: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
囗(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
囗(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闻(问)道未终,
囗(壑——王建新案)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
囗(廿——王建新案)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皇上
囗(哀——王建新案)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
囗(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浐水
囗(东)(乡)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衰。嗟远
囗(途——王建新案)(道或路——王子今案)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
囗(人——贾麦明案)(别——王建新案)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这方墓志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记述墓主日本遣唐使成员井真成天资聪慧,循蹈礼乐,因而得受日本朝廷之命出使大唐;然而“闻道未终”,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日本天平六年)一月某日突然去世。另一部分记述唐朝廷对他的安葬礼遇,获玄宗赠官尚衣奉御。
井真成墓志发现以来,中日双方分别或共同召开研讨会,从金石学、历史学、书法学、文学等多重视角,对墓志进行释读,围绕井真成这一名字的来源、家族渊源、所属遣唐使团出发的时间、在唐身份与经历、埋葬地点、志石上留下空白的原因,以及墓志的价值等问题,作了翔实的讨论。讨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一些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意见。在这些讨论中,中国方面学者的见解基本可归纳如下:
首先,对墓志文的释读。参考王建新提交会议的释文。中国方面的释文工作主要围绕九个残缺字的填补和断句。贾麦明案(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王子今案(2005年4月西安会议发表)。
其次,关于入唐时间。多数意见认为717年(贾麦明·西北大学学报2004,6期;王建新·同前15页;);北京数位学者认为733年(荣新江·2005年4月西安会议发表;吴玉贵·2005年西安会议发表;马一虹《世界历史》待刊)。
第三,关于赠官。讨论集中在赠官理由及井真成与玄宗关系上。贾麦明认为与宫廷侍卫有关(西北大学学报2004,6期,13页)。王维坤则认为该赠官当与井真成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评价与欣赏,与玄宗私人关系甚恰有关(《关于井真成墓志的几个问题》,《东亚的古代文化》2005年春季号·特集,64页)。荣新江认为与井真成的出身和个人素质有关(2005年4月西安会议发表)。马一虹认为与其请益生身份及职业有关(《世界历史》待刊)。
第四,关于井真成的名字。贾麦明认为是井真成到唐朝来之后取的名字;“真成”,也不是日本名,而是汉名(前引2004年第6期)。王建新认为很可能原名为井上真成,所谓姓井,名上,字真成。到中国后取了现在的名字(前引2004年第6期)。针对日本学者提出的“井上说”、“葛井说”和“唐名说”,王维坤不同意王建新的姓、名、字说,认为应为中国名字(前引东亚的古代文化总123号。)
二、问题讨论
以上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井真成入唐时间和身份(包括所获赠官“尚衣奉御”),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在众多讨论题目中应当算是非常基础的问题,但是许多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定,都是在这个基础问题上展开的,因而又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井真成入唐朝时间是733年而非717年,其身份并非长期留学生,而是入唐前就已经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即请益生,且在遣唐使团兼任官员,其所得赠官也与其专长以及出使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以下结合中日两方面文献史料作一考述。
1、井真成的入唐时间
日本717年的遣唐使中,各色留学生(僧)可谓英才荟萃,有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冈和僧玄昉等人。其中,阿倍仲麻吕后来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论者多以墓志中对井真成的才学的称道为依据,对其在唐生涯予以高度评价,更有研究者愿意把井真成比做第二个阿倍仲麻吕。若井真成果真于717年入唐,则到其去世时,在唐已17年,期间不可谓不长。若以阿倍仲麻吕、藤原清河等人的在唐活动情况为参照,井真成也应当已经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而这样的情况,日本朝廷不会得不到任何信息。
日本第10次遣唐使团在开元二十一年八月到达苏州。[i]使节团一行至迟十月或十一月即可进入长安。而井真成就在此次使团滞留期间突然去世。若井真成留唐朝求学为官17年,闻达于玄宗,在即将衣锦还乡之时突然去世,无疑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们知道,日本的遣唐使非常重视留学生的情况。[ii]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在中国或日本史书中未著一丝痕迹,也不能不使人对井真成在唐17年经历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从唐朝方面看。墓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歌颂墓主的生平业绩,若非庶民,其任官经历便不可或缺。为数不少的中日两国学者推定井真成很可能与阿倍仲麻吕有着相似的仕途。果真如此,井真成的确是堪与阿倍仲麻吕并肩的杰出人物,又有如此多的人脉瓜葛,他也应当在日本或中国的史书有所交代;至少,在墓志中当有所反映。若井真成的确在唐17年,后入朝为官,且受到玄宗礼遇,则官方当不会遗漏这些并不难获得的信息。况且,此时还有与井真成同时入唐的阿倍仲麻吕在朝为官且受皇帝恩宠。尽管墓志文的起草者未必是阿倍仲麻吕,但是若有必要,仲麻吕是完全有条件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的。另外,《唐六典》卷二十一“主簿”下载:“凡六学生有不率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及律生六年无成者,亦如之。”据此,学生在学最长年限为9年,9年之后就应当在朝为官或被免掉。井真成显然不应属于后者。然而若井真成在唐17年,则到他去世时,在朝为官当至少有7年,墓志中完全没有交代,同样是不正常的。
再回到墓志文本身。墓志文记井真成“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一句透露出的信息,不是对他已经在唐朝学习多年,恰恰是他刚刚到达唐朝,欲一展鸿鹄之志,发愤攻读问学,却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意。墓志文记井真成“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等文句,虽然说未能脱去墓志铭文套句的痕迹,但仍然散发出唐人对这个从“君子之国”初来唐朝的出色人才的新鲜印象。
2、井真成在遣唐使团的身份
(1)、井真成在使团中的身份
据日本律令细则法典《延喜式》卷三十“大藏省式”之“入诸蕃使”条等史料可知[iii],留学生(僧)和请益生(僧)称呼之间,有着鲜明的区别,不可换用。
入唐大使,絁六十疋、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絁卌疋。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判官,各絁十疋。绵六十屯。布卌端。录事,各絁六疋、绵卌屯、布廿端。知乗船事、译語、請益生、主神、医師、陰陽師、画師,各絁五疋、绵卌屯、布十六端。史生、射手、船師、音声長、新羅、奄美等译語、卜部、留学生、学问僧、傔从,各絁四疋、绵廿屯、布十三端。……留学生、学问僧,各絁卌疋、绵一百屯、布八十端。还学僧,絁廿疋、绵六十屯、布卌端。
《续日本后纪》卷八承和六年三月丁酉条[iv]:
遣唐三个舶所分配。知乘船事从七位上伴宿祢有仁。暦请益从六位下刀岐直雄贞。暦留学生少初位下佐伯直安道。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开成三年十月三日[v]:
晚头,请益、留学(指圆仁和圆载——本文作者识)两僧往平桥馆,为大使、判官等入京作别相谘。
留学生、学问僧等,更多地用来指称要长期留学的年轻学生,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通常他们至少要等到下一次遣唐使船来到唐朝,即随下一次使船才能回国,从时间上看,一般需要20年左右。而请益生、请益僧(还学僧),则是用来指称那些在本国日本时已经是某一领域颇有造诣的僧俗人士,僧侣如圆仁、最澄,俗人如大和长冈、菅原梶成等。因此,所谓请益,是已经受过教但还要进一步请教的意思,就是在日本已经学完明经、纪传等专门学科的学生,或是跟师僧已经学好一些经论的僧侣,他们往往是带着若干个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俗籍多称“难义”[vi]或“疑义”、僧籍称“未决”[vii])入唐,有所针对地寻访名师,解决好问题即归国,属于短期逗留,[viii]通常都是随某一次遣唐使往返,因此,又被称为还学,即去而复回的意思。[ix]请益生如菅原梶成,菅原梶成在日本时已有很高的医术,朝廷以其“明达医经”,令其入唐“请问疑义”。菅原梶成与圆仁等同期入唐,随使节团归国。[x]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