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遣唐使墓志证实日本国号与中国渊源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9 18:37: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千年前的“国际学校”

  作为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和阿倍仲麻吕、下道真备等人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

  在中国的学习,给井真成带来了新的面貌。铭文中称赞这位年轻人在“踏礼乐,袭衣冠”之后,“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如果穿上官服站立于朝廷,气度无人能比。

  作为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和阿倍仲麻吕、下道真备等人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

  井真成究竟在哪一个学部学习,这还是个谜团。只知道他的同行者阿倍仲麻吕是在“太学”中学习。

  依据《唐六典》,进入哪一个学部要看家庭出身背景。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父母的官衔一般要在三品、五品以上。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王勇推断,阿倍仲麻吕得以进入太学,大概是因为他父亲在日本为朝中高官。而井真成和下道真备的出身相对较为低微,最多只能进入四门学。

  1200多年前,这些高等学府就像一个个国际学校,东、西方的留学生都混杂在一起学习。阿倍仲麻吕苦学五、六年后,竟在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的考试中得中进士。唐玄宗赐名晁衡,并让他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

  阿倍仲麻吕终身在中国为官,他和李白、王维来往密切,彼此经常写诗唱和,73岁在长安逝世。

  下道真备则在中国住了17年,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深通五经三史、历算、刑律、军制等诸艺。他回国时携带中国典籍1700多部。在日本,他受到圣武天皇的器重,官至右大臣。

  由于历史记载太少,井真成的经历就显得模糊而无法辨认了。通过墓志上的记载,只知他“强学不倦”,1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学问。

   影响日本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中国文化的影响痕迹处处可见。从汉字、围棋到饮茶,自传入日本,长期发展已成常人习惯。

  学业有成的井真成并未来得及衣锦还乡,就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墓志铭称,井真成“问道未终……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终于官弟”。

  此时,他的大多同伴陆续返回日本。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井真成也想回国,从墓志铭文“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可看出,他心中一直想念着故国。

  对这位天资聪慧却英年早逝的日本遣唐使,中国皇帝有着异常深厚的情感。铭文记载,在听闻井真成忽然得病去逝的消息后,“皇上(哀)伤”,并追奉他官职,以官礼下葬。

  而且,追奉他的官职也耐人寻味,“尚衣奉御”,即专职为皇帝管理衣物。这个官职虽无实权,但也官至五品。而且历史上,担任尚衣奉御一职,多为皇亲国戚,或深得皇上宠爱、信赖的人。井真成得此厚封,足见他深得玄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也证明中国对日本遣唐使的真挚与友好。

  而与井真成同来的大批遣唐使回国后,在日本的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下道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膳大丘在唐长安国子监学经史,归国后被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请尊孔获准,推动了日本儒学的发展。营原娓成入唐学医,回国后被任命为针博士,对日本的医学发展极有贡献。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中国文化的影响痕迹处处可见。从汉字、围棋到饮茶,自传入日本,长期发展已成常人习惯。日本平安朝时书界有名的“三笔”,即空海、桔逸势、嵯峨天皇三人,其中两名都曾到中国留学。

  美术史家伊势专一郎说:“日本一切文化皆从中国舶来,其绘画也由中国分支而成长,有如支流小川对本流江河。”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更多谜底等待揭晓

  “几十个待解之谜堆积在心头,几个月内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给出一个惟一的答案。”

  虽然在学者的反复追寻中,这位遣唐使的面貌渐渐清晰,但围绕墓志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井真成这个名字是他来大唐后的取的汉名还是本来日本名的简称?

  墓志上的文字是谁书写的?是井真成的日本同学还是大唐专门负责料理留学生丧葬的官方机构?为什么这方墓志的底座和盖子不是同样颜色的石料?

  既然“尚衣奉御”的官衔是井真成去世后追赠的,那井真成生前有无做官?做的是什么官?

  井真成去世前,已在大唐度过17个春秋,是否已经结婚?倘若结婚,能否找到他的后裔?

  “几十个待解之谜堆积在我的心头,几个月内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给出一个惟一的答案,”贾麦明说,这是因为墓志铭的发现不是考古所得,无法从墓地实物挖掘中获得更多线索。


  这块石头的面世,纯粹源于偶然。

  2004年3月底的一个星期天,贾麦明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听到一个摆摊人说,他在东郊捡了两方合在一起的石头,盖是青石,底是白石,上有开元和日本的字迹。

  贾麦明当时的感觉是心头一惊,他马上说,我要了。三天后,他用不到一千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墓志铭。

  贾麦明事后曾专门找到摆摊人捡到墓志铭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是一个楼房林立的住宅小区,要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已是不可能了。

  尽管如此,这方惟一的遣唐使墓志还是在日本学术界和民间掀起了热潮。

  2004年10月11日,朝日新闻头版头条刊发了《逝于中国长安的遣唐使井真成是井上氏还是葛井氏》的报道,一时引起很大轰动。其记者渡边延志在接受西安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个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时日本作为一个偏僻的岛国,能够得到大唐的承认,这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005年1月28日至29日,由朝日新闻社、日本专修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共同举办的井真成研讨会在东京朝日新闻社召开。参加该会的王维坤教授回忆,那一天,中国学者从早上10:30讲到下午7:30,台下一直座无虚席。而下场后很多日本民众围着他签名,使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学者倒像是明星”。

  “遣唐留学生的墓志是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它为中日关系史新添了一段深情的佳话。”一位日本参观者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留言册上留下这么一句话。

上一页  [1] [2] [3]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