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斩杀明朝使者!朱元璋为何忍气吞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chinatimes.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8 22:52:5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却被当场斩杀。(图/新浪网/剧照)


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却被当场斩杀。(图/新浪网/剧照)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明太祖派杨载等七人为使者,向海外出使日本,但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竟直接杀死五名使者,并把另外两人扣押了三个月之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无疑是赤裸裸的挑衅,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居然选择忍气吞声,没有任何举动,后来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究竟日本为何斩杀使者?朱元璋又为何隐忍呢?


朱元璋画像。(图/维基百科)


朱元璋画像。(图/维基百科)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经常袭扰东南沿海地区,朱元璋称帝后,派遣使者到日本声讨其罪。此时明朝军力强盛,所以朱元璋的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但是使者抵达日本后,见到的却不是日本的君王。当时,日本正处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诏书便送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里。


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使者出使日本。(图/爱歷史)


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使者出使日本。(图/爱歷史)




怀良亲王虽然出身皇族,但却是一位武将,当他看完诏书后,二话不说,当场把五个使者杀死。朱元璋对此非常生气,但是却没有任何举动。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使者出使日本,这次诏书的口气大为和缓,后来怀良亲王回了一封国书,其中说道:「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当时日本正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图/爱歷史)


当时日本正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图/爱歷史)




朱元璋看到这封诏书后很生气,但最终还是没有出兵,这是为何呢?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忽必烈的歷史教训。


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也曾调遣军队东征日本,但因自然等意外因素而失败。明朝与日本虽然只隔一海,但当时条件有限,在胜负难料的情况下,所以朱元璋没有轻举妄动。


其二、北元残余势力尚存。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经建立明朝,但北元的的势力尚未彻底肃清。对于朱元璋来说,北元的威胁远远大于远在东洋的日本,因此,明初军事行动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消除北元的影响。


当时明朝歷经元末战乱,需要休养生息。(图/爱歷史)


当时明朝歷经元末战乱,需要休养生息。(图/爱歷史)




其三、百废待兴,休养生息。


自从元朝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封建王朝以农立国,朱元璋建国之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生息,恢復发展农业生產,如果再对远在东洋的日本大动兵戈,无异于穷兵黩武。


其四、群臣劝谏。


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不可能对日本斩杀使者的行为无动于衷,其实他还是一度想征伐日本的,但遭到群臣的反对,特别是自己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在群臣的劝谏下,朱元璋最终决定面对现实,不再东征日本。


朱元璋虽然放弃了军事行动,但他还是下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朝贡贸易,特意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


【本篇文章非正式学术论文,如有不同史实观点,欢迎留言指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