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历史之日本经济:当代中国之镜

作者:崔传刚 文章来源:企业观察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6 21:03:5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崔传刚


太阳下无新鲜事,全世界国家的发展皆为一道,但社会发展最多只有规律,却永远没有公式。


1979年时,日本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就超过美国了,但日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衰落之相,相反,傅高义的这本《日本第一》刚刚在美国出版,全世界还没有看到日本的未来潜力,直到9年后该书日文版推出之时,日本的威力才开始为世界所震惊,而那时,为世界所震惊的,就不仅仅是傅高义所说的一切,还包括能买下全美国的房价以及高度泡沫化的股市了。


2015年开始,中国媒体在讨论着一样的问题:中国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中国的经济恐怕将面临严重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赶超纽约、巴黎、中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癫狂与恐慌。种种表象之下,人们看到的中国,是另外一个日本。


对于中国的日本化,很多经济学家和专家都不避讳,但却未必有共同的节奏。我认识一位多次给我们上课的经济学家,就一再强调中国的发展路径会和日本相同,而日本的路径其实也和欧美相同——也就是说,太阳下无新鲜事,全世界国家的发展皆为一道。但他的观点却是乐观的,因为以他的见解,中国正走在的恰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的前夜,简单点说就是,中国起码未来还有十几年的发展潜力。


不同的意见则悲观许多。从房价入手,将北京与东京的对比已经不止三年五年,而中国股市的非常规泡沫的破灭,更增加了悲观的理由。老龄化在发展,少子化也像极了日本。


从傅高义这本近40年前的旧作之中,我倒是越来越相信一些乐观的看法。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所写的日本是给美国人民的一面镜子,但在我辈看来,这不啻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所谓镜子,一方面就是映照现实。这一方面,上文就一直在谈,这里仍需列举一二,否则就不能说明中国与书中之日本之相似。中国、日本最初的发展模式极为相似,即在本书中也为美国人所不齿的几个策略:引进先进技术,生产甚至倾销中低端产品,政府对某些行业加以保护与援助,低工资,出口的保护策略等。在最初的发展之时,经济优先,所以环境保护也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包括东京在内的大人口城市也污染严重。


但在此之后,转型就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须。在转型之中,同样日本的政府在产业政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日本特有的企业组织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加强了环保的投入和监督,因此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无论是经济形态和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中国处在这样的转型之中,与日本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性质仍然不容置疑,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也发挥着相当有一致性的作用。中日之间的相似,最大方面就在此处。


但作为镜子而言,日本的历史不仅仅是对中国现实的映射,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从中找到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并为中国所用。在这一方面,这本近40年前的著作仍有可取之处。


首先是对日本经验的总结值得认真体会。在日本辉煌之际,日本经验曾经被视为颠扑不破之真理,但随着日本的泡沫破灭,所有经验似乎一夜之间也成了弊端。尤其是近20年美国的重新崛起,股权风险投资催生了众多世界一流企业,令靠直接信贷起家的日本企业也变成了负面教材。但傅高义在最新的中文版序言中却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其对日本经验的评价绝不仅仅是从经济效率上看待,更是看到了其社会效果的优良持久性。在傅高义看来,日本较小的贫富差距、低污染、低犯罪率、高生活水平、高寿命等,这些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功的综合标准,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日本曾经的企业组织形式,国家助力策略、福利设置、教育方法,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因为没有以前的这些方面的成就,就不会有今日之日本。


其次则是教训。作为后来者,有幸能从前者的发展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乃是最大的幸运。关于日本的泡沫化,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并未提及也并未预测,但是作者的确在最后的篇章里提到了自己的忧虑:任何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出现骄傲情绪,日本的问题则是国际化不够,也不注意改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在后来被证明的确是对日本有严重影响的。


日本在1990年之后的经济衰退有自身因素,也有全球因素。在全球因素之中,冷战结束令美国民营产业大发展,发达国家在利率等政策上的博弈,中国等国家的崛起等等无一不是影响原因,但若说到决定性因素,日本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可能更是核心原因,这其中恐怕就有上文所提到的全球化不够,胸怀不够等问题。


中国在今天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但是基本的内外因素却又似曾相识。在外面,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政策压力,在内部,传统的组织形式正在出现僵化现象,如同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僵化,而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使得自满情绪升温,这些都是进一步发展的天敌。


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可面临的选择比当年的日本更多:中国有充足的资源,有广阔的市场,有一定的组织调整灵活性,最重要的是,有看到前者国家的经验教训——这是本书对现在中国的最大意义。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问题可以因此得到简化,因为社会发展最多只有规律,却永远没有公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