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6 9:51:4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三、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


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是个复杂的过程,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其演进的过程是有差异的。马克·亨特研究了南非民主化后生产方式的改革,认为实现后福特主义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双赢的“高”路径,另一个则是非双赢的弹性“路径”,结果发现前者很不乐观。南非后福特主义路径选择进一步证明,后福特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即便移植也未必成功。


同样地,后福特主义之所以率先在日本产生,很有可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且这些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后福特主义的产生。为了反映这种差异,这里构建了生产率增长率、进出口比例、第三产业比重、大学学历比例和兼职就业率等若干指标,采用包括日本在内的若干西方发达国家在1971~1980年的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并根据这些差异提出相应的分假设命题,然后利用计量模型进行验证。


日本与其他国家在上所述指标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指标看,生产率增长率显著高于日本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瑞典和英国。尤其是美国,在这段时间平均高出日本3.225个百分点,是西方国家中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显著低于日本的国家只有挪威,其他国家与日本没有显著差别。马克·亨特指出,“精益生产确实带来生产率的较大改进”。据此,我们提出假设Ⅰ。


假设Ⅰ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日本积极探索丰田主义乃至向后福特主义转变的动机之一。


从进出口比例反映的国际贸易条件来看,比日本进出口比例高的国家有美国、丹麦、芬兰、爱尔兰、意大利、韩国、挪威和英国,而比日本出口比例低的国家只有德国,其他国家则没有显著差别。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依赖海外市场,因为可通过海外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出于此考虑,将国际贸易条件包含在第一个假设中。


在产业结构方面,从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来看,该指标比日本高的国家有加拿大、法国、德国、爱尔兰、韩国、荷兰、挪威和英国。比日本低的有美国、丹麦、芬兰、意大利和瑞典。这说明,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很显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必然上升,这或许客观上会成为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演进的重要推动力。据此,提出假设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