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美术——浮世绘的前世今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4 10:26:1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浮世绘的前世今生



喜多川歌麿《当时三美人》,约1793



东洲斋写乐《初世市川虾藏之竹村定之进》,1794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 神奈川冲浪里》,1831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盛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流行了200多年。浮世绘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与春宫魅惑,包罗万象,堪称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浮世”意即日本佛教概念中相对于净土的充满忧虑的“现世”,指生死轮回和人世虚无缥渺。“浮世”不仅反映出当时流行的人生观,而且还有着某种色情意味。因此,“浮世绘”又有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烟云之意。此外,浮世绘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中国和欧洲美术的因素,并对19世纪末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产生重要影响,成就了东西方美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17世纪后半叶起,江户武家政权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国内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日本列岛开始了经济飞跃。同时,民族意识高涨,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繁荣,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开始形成。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逐渐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市民阶层,出自市井画工手笔的浮世绘应运而生,成为日本独具民族特色的大众美术。浮世绘在当时发行量巨大,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从贵族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因此,浮世绘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像今天的街头小报一样,传阅一阵之后就成了废纸,大家的关注点又落在下一批新的出版物上了。


浮世绘标志着日本美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由贵族走向了民间,它既不是中国古代的,也不是西方现代的,而是符合日本民族自我审美需求的艺术样式。因此,通过浮世绘可以看到日本与中国以及西方的交流,日本最初的版画起源应追溯到佛教木刻印本,唐代的版刻经书等大量传入日本。17世纪初,由长崎输入日本的带有插图的明朝刻本,是激发日本木版插图发达的主要原因。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由于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等表现原理,成为向日本输入西画技法的“二传手”。


一幅浮世绘不是由画师一人独自完成,而是画师、雕刻师和拓印师三种专业工匠在出版商的组织下协力制作的产物。一般的程序是:首先由出版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题材,选择有人气的画师来绘制画稿。画师创作出草图后交给雕刻师刻版,这就要求雕版师具备相应的绘画技能,边刻边调整,既保证线条流畅,又体现原作笔意。因此,一幅精美的浮世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雕版师的创造性工作。


浮世绘最广为人知的题材是美人画。美人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华丽服饰的描绘,每一幅美人画占据画面最大位置的,莫过于美丽的和服款式和图案。江户时代被称为“图案与纹样的时代”,是日本近世服饰设计的高峰。“穿着的喜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成为平民大众的普遍生活需求。艳丽的色彩组合与丰富的花卉植物纹样,使每一套和服都凝聚着一个美的世界。浮世绘细致全面地反映了流行时尚,体现出新兴市民阶层的活力。


浮世绘的另一个主要题材是对歌舞伎的描绘。随着江户经济的繁荣,歌舞伎剧场成为江户市民消遣的主要去处。初期浮世绘均以表现舞台画面为主,后来随着对演技的关注,民众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演员个人形象上来。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的类似之处在于,也是以著名演员的个人魅力为感召,表现歌舞伎人气偶像的“役者绘”与美人画一起成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市民艺术。


随着江户时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各式各样的平民娱乐与游戏活动也空前丰富。从相扑比赛、戏剧演出、神社参拜到各种博览会、书籍出版、园艺盆栽等美不胜收,构成了日本近世平民文化的华丽图景。浮世绘画师们无不对当时的流行风尚投以关注并积极表现,并在技法上不断花样翻新,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赞美。


江户后期,美人画和役者绘逐渐走向衰落,这时兴起的风景画成为浮世绘的最后一道盛宴。浮世绘风景画大多以名胜为题材,随着交通网的发达、经济水平的提高,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富裕起来的江户平民拥有较大的国内旅行自由,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从偏远的山坳到汪洋中的孤岛,都有道路或舟船连接,由此催生了大量以风景名胜为题材的浮世绘系列,日本人的亲近自然之情在画面中温和地渗透出来。


明治维新之后,文明开化的潮流深刻影响了浮世绘的制作。尽管还有一些浮世绘出版商和画师继续维持着制作销售,但潮水般涌来的欧洲时尚使他们的最后一点灵感烟消云散。在日本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过程中,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使得耗时低效的民间手工艺作坊急速式微。浮世绘也不例外,新技法与新样式的拓展无以为继,艺术性也日趋低落,迎来了无奈的末日。


然而,当浮世绘在自己的故乡逐渐衰微之际,却在遥远的欧洲被捧为座上宾。被视为废纸的浮世绘作为向欧洲出口陶瓷器的包装纸,漂洋过海去到了西方。欧洲人在收到日本陶瓷器的同时,也收到了精美的浮世绘。单纯明亮的色彩、简洁生动的形象,洋溢着东方韵律的墨线,完全不同于有着悠久传统的欧洲写实油画。正在探索变革传统油画的法国印象派画家眼前为之一亮,他们从遥远东方的色彩和线条中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方向,也激发了创造的灵感,浮世绘就这样无意中扮演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浮世绘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美学品格依然是日本艺术的丰厚底蕴。今天,消费文化潮流导致具有日本风格的新波普艺术在国际上得以流行。19世纪后期,以浮世绘为代表的日本美术对西方的影响在美术史学界被称为“日本主义”。今天,欧洲的评论家又看到了延续浮世绘样式的日本卡通艺术向全世界扩张的势头,并将其称为“新日本主义的冲击”。事实上,浮世绘的形式因素如“构图的意外性、形态的巧妙性、色调的丰富性”恰能与西方美学理想产生共鸣。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出的东方性格,清晰表明了以浮世绘为代表的日本美术乃至东方艺术对于西方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


(作者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