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明代海盗四处劫掠 受害国日本称其为“嘉靖大倭寇”
|
作者:李伯重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20:12:0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核心提示: 华人海盗活动始于中国元朝。这些海盗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沿海的广东和福建,鼎盛时期成员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南海、印度洋等地。到了明代中期,他们与日本有密切关系,成为倭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学界较新的看法,倭寇包括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前期倭寇主要活动在14世纪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成员基本上是被称为“西日本恶党”的日本人;而后期倭寇(日本通常称为“嘉靖大倭寇”)是嘉靖三十一年活动的海盗,成员不仅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不仅如此,中国人可能还占多数。 明代嘉靖年间画家仇英所绘《倭寇图卷》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李伯重,原题:李伯重:近代东亚国际贸易中亦商亦盗是常态 关于16世纪、17世纪中国人和西洋人在亚洲的活动,已有大量的专门研究,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对亚洲进行侵略的历史,更早已进入中学教科书,一般人也都耳熟能详,因此我就不多说了。这里我将谈三个问题:第一,在这个时期,除了中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之外,还有什么人活动于东亚国际贸易中;第二,上述这些人在当时的东亚国际贸易中是什么样的关系;第三,这些商人与海盗有何关系。许多人对这些问题可能比较生疏,或者理解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谈谈。 东亚国际贸易中的日本人 第一,在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以前的三个世纪中,除了中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之外,其他亚洲人如日本人、朝鲜人、琉球人、安南人、暹罗(泰国)人也程度不等地参与了东亚国际贸易。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人。日本人的海上活动自13世纪日益活跃,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倭寇”的出现。倭寇事件首次出现于史册是在13世纪的上半叶。到了1350年以后,情况大变,不仅倭寇人数大为膨胀(1351年在朝鲜仁川附近就出现了多达130艘倭船),而且活动范围扩大到几乎整个朝鲜半岛西岸地区,有时还达到半岛东部沿岸地区。从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山东出现倭寇起,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几乎每年都会有倭寇袭击沿海地区。到明代,倭患更甚,这已众所周知,毋庸赘叙。 由于倭寇等问题,明朝政府禁止中国与日本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一带的居民驾船到南洋从事贸易,但禁止前往日本。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商人与中国商船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如琉球、台湾或东南亚各地进行第三地贸易,或通过当地居民购买中国的产品。为了购买中国产品,日本商人纷纷到东南亚各地与中国商船进行贸易,许多人因此侨居东南亚各地。17世纪初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后,实行“朱印船”制度以管理日本的海外贸易。自1603年开始,幕府签发朱印状,到1635年共颁发了三百六十道。朱印船贸易范围波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19个主要贸易港,每船搭载的日本商民数以百计。于是出现了许多日本人社区,被称为“日本町”。在台湾、澳门、马尼拉、阿瑜陀耶、万丹、马六甲等东亚重要贸易港,都有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日本商人和浪人聚居。例如在澳门,万历三十八年(1610),巡按广东监察御史王以宁奏说:澳门的葡萄牙人“借口防番,收买健斗倭夷以为爪牙,亦不下二三千人”。在暹罗的阿瑜陀耶的日本人有1000~1500人。而在海外最大的日本人侨居地马尼拉,日本人最多时据说达到3000人。1635年,幕府全面禁止日本人出海后,朱印船贸易也宣告结束。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海外日本人也有家不能回,最后消失在所在地的土著之中。 因此,在东亚国际贸易中,活跃着的不仅是西欧人和中国人,而且还有日本人等。 海上贸易的竞争与合作 第二,在东亚的各国商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彼此之间有竞争,同时也有合作。以往许多人都从教科书里得到这样一种印象:西方殖民者来到东亚世界后,似乎都是“联手”对这里(特别是东南亚)的人民进行掠夺和侵略,而中国是主要的受害者之一。除了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外,还对中国商人的海外贸易进行打压。这种看法有其道理,但也有偏颇的一面。 西欧殖民者来到东亚后,对活跃在这里的华人海上贸易商业进行打压,这是不争的事实。还应当注意:贸易不同于单纯的掠夺。在贸易中,不仅有竞争,而且也需要合作。因此各国商人在东亚,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例如在菲律宾的西班牙当局力图建立和中国、日本直接贸易的渠道。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后,西班牙当局大力招徕福建商人和日本商人直接到马尼拉进行贸易,于是大批中国商人蜂拥而至。1571~1600年,平均每年季节性到访的中国人达7000人次,而当地的西班牙人还不到1000人。1570~1600年,定居菲律宾的中国人,从不到40人增加到15000人。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贸易的,因此菲律宾西班牙语中“华人”被称为sangleye,源自福建方言中“贸易”的发音。西班牙当局因为惧怕中国人的势力过大,周期性地对华人进行大屠杀,其中以1603年和1639年最为严重。然而每次屠杀之后,又招徕华人来经商。在马尼拉,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商人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日本商人。16世纪初,在暹罗的阿瑜陀耶城有华人、日本人和葡萄牙人聚集区。住在这里的葡萄牙人约有300人,日本人1000~1500人,而华人更多,17世纪中叶时达3000~4000人。这些商人一方面彼此展开商业竞争,另一方面也相互合作做生意,总的来说是大致相安无事。 1619年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建立统治中心后,也千方百计招徕中国商船到此进行贸易,甚至还使用武力迫使在下港的中国商人迁往巴达维亚。1620年5月3日,荷印公司指示其属下的北大年商馆:你们必须劝诱北大年、宋卡、那空、博他仑等地的中国商船,载运大批生丝、绢绸以及其他中国货物前来雅加达,并向他们保证:我们不缺乏现款,也不缺乏檀木、胡椒,他们可以不必缴纳任何税款,一切捐税全部豁免。 此外,在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各国商人集聚的港口城市。例如在17世纪初,安南的庸宪和会安已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庸宪的贸易主要由日商和华商经营,葡、英、荷、西商亦间或前来交易。会安更是如此。一个当地日本人1642年在写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说:当时会安的中国人约有4000~5000人,日本人40~50人。荷兰商人也于1633年来到此地,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国商人和平共处的国际商港。 在中国舟山群岛的双屿港(今舟山六横岛),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到来之后,特别是著名的以汪直为首的徽州海商集团来到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16世纪之上海”。这里麇集了大批的中国人、日本人和欧洲人,特别是葡萄牙人,因此也被称为葡萄牙人的侨居地,“就好像位于里斯本和圣塔伦(Santare,葡萄牙本土的一个港口)之间”。葡萄牙人平托(FernamMendezPinto)于1541年(嘉靖二十年)随葡萄牙的印度总督法利亚船队游历了双屿港。他后来在其《远游记》中写道:“在海上航行六天后,来到了双屿的大门。那里是距葡萄牙人做生意的地方三十里的两个岛屿。双屿是葡萄牙人在陆地上建立的拥有上千户人家的集落,由市参事会员、陪审判员、地方长官和其他六七名共和国法官及官员统治。城镇上有3000人,其中的1200人为葡萄牙人,剩下的是各个国家的基督教徒”,“这村落中,除来来往往的船上人员外,有城防司令、王室大法官、法官、市政议员及孤儿总管、度量衡及市场物价监视官、巡夜官、收税官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有两所医院,一所仁慈堂。一般通行的说法是,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丽富裕。在整个亚洲,其规模也是最大的”。据许多熟悉这里事情的人讲,葡萄牙人的贸易额超过300万葡元,大部分买卖都是两年前发现的日本白银,无论带什么样的商品到日本,都会赚回3~4倍的利润。他说当时葡萄牙人每年在双屿岛的贸易额超过300万克鲁扎多。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葡萄牙国王每年从香料贸易中大约可获得100万克鲁扎多,而在葡萄牙一个有钱人家的佣人每年才挣4个克鲁扎多。当然,《远游记》是一部游记,像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大多数探险游记一样,所说常常有夸大,所以不能过分相信其所言。不过双屿贸易规模很大,应当是无可置疑的。 由于频繁的贸易活动和长期相处,从事大规模贸易的商人往往会使用多种语言。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明末福建海商领袖郑芝龙身上。他不仅会闽南话、广府话和官话,而且也会葡萄牙语、卢西塔尼亚语(一种犹太商人使用的犹太-葡萄牙语)和日语。此外,他也曾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做过“通事”(翻译),或许懂一些荷兰语。 亦商亦盗的海上商人 第三,海商与海盗。我在上面已经提到倭寇,亦即东亚海域猖獗的日本海盗。除了倭寇之外,在许多教科书中也谈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在东亚海域的海盗行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们要问的是:1.在当时的东亚海域中,除了日本和西方海盗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海盗?2.这些海盗和当时的海上贸易以及海商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就不难看到在14~17世纪中叶的东亚海域,海盗绝不止倭寇和西方海盗,来自不同国家的海盗也横行在这一海域。这其中,华人海盗又占有特殊地位。 东南亚的本地海盗,最为有名的是苏拉威西南部的布吉私掠船,其活动范围西至新加坡,北至菲律宾。另一恶名昭彰的奥朗劳特海盗,则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上的过往船只以及新加坡周围的海域。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海盗,从婆罗洲出发抢掠新加坡和香港之间海域上的商船。不过这些海盗与活跃于东南亚海域的华人海盗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有更好的装备和更好的组织,华人海盗比东南亚本土海盗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所以在东南亚海域的影响力也更大。 东南亚的华人海盗活动始于中国元朝。这些海盗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沿海的广东和福建。他们也招募东南亚本地人来修建堡垒。这些海盗大多都在苏门答腊和爪哇附近海域活动。到了明初,在活跃于东南亚地区的各国海盗中,最出名的是陈祖义为首的华人海盗集团。陈氏是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逃到南洋,入海为盗,盘踞马六甲十几年,在其鼎盛时期成员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南海、印度洋等地。在当时的世界上,这可能是最大的海盗集团。陈氏自立为渤林邦(位于苏门答腊岛)国王,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后来陈氏集团与下西洋的郑和舰队发生冲突,发生激战,陈氏武装被击毙五千余人,被烧毁战船十艘,缴获七艘,陈祖义等首领三人也被生俘,该集团随之瓦解,华人海盗活动暂时消减,但是到了明代中期,华人海盗又活跃了起来。他们与日本有密切关系,成为倭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