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机火攻东京:日本死伤十余万 百万无家可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15 8:35:0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火攻行动


1945年3月9日下午,李梅下令第21轰炸机司令部的机群恢复对日空袭。接令之后,第313、314等联队的334架(日方资料称325架)B-29轰炸机在夜幕降临前陆续从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起飞,向着日本飞去。此次轰炸任务的空中指挥官是鲍尔准将,他的座机同时也是先导机编队的带队长机。虽然此时硫磺岛战役还未结束,但岛上残存的日军在美军强大火力压迫下已经自顾不暇,无法再向本土报警了。


午夜时分,美军轰炸机群接近东京。此时的东京一片沉寂,习惯了美军白天空袭的东京市民已安然入睡。不久,担任先导任务的一个轰炸机大队(每架B-29飞机携带6吨M47燃烧弹)在鲍尔指挥下,对东京东区的目标展开投弹。一串串M47燃烧弹如雨点般落下,并在距离地面30.5米的超低空解脱捆扎带,投射出成千上万根0.6米长的燃烧棒,这些燃烧棒一接触建筑物便发生爆炸,散发出黏胶似的团团火种,在东京东区遍地开花。其他的B-29飞机根据先导机群投弹后形成的“矩形火框”校正方位,以单机间隔依次进入目标区上空投弹。很快,东京上空出现无数巨大的火球,这些火球汇聚成时速高达300多千米的火焰风暴,席卷地面,致使地表温度骤升上千度,瞬间吞噬从地面卷起的一切东西。


整整两个多小时内,美军出动的334架B-29轰炸机中,有279架飞到目标区进行了投弹,投弹总量1667吨(日方称1783吨),共计38.13万枚燃烧弹。当B-29轰炸机投弹之际,空中指挥官鲍尔命令机组将自己的座机爬升至高空,仔细观察轰炸效果,收集可供日后分析评估的数据,同时通过无线电向李梅汇报轰炸效果,称眼前的场景犹如长诗《神曲》中所描绘的“炼狱”。


美军这次火攻,让东京城区足足燃烧了四天五夜,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报告显示:“此次空袭的威力和强度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大为震惊,东京人口最密集的41平方千米地区被彻底烧毁,就其破坏性而言,后续空袭都无法与之比肩。”据统计,此次火攻使东京大约四分之一的城区被夷为平地。美军计划内的东京22个工业目标全部被摧毁,268358幢建筑付之一炬,83793人死亡,近10万人(日方统计40918人)被烧伤或呛伤,约10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火攻之后,日本政府花了25天的时间才将现场被烧焦的尸体清除完毕。


在3月9日的空袭中,美军有9架B-29被击落,5架负重伤并在海面迫降,42架受轻伤后返回了基地。这一损失远低于战前美军参谋军官们设想的75%战损率,同时也证明了李梅的战术思想是正确的。


作战意义


在轰炸东京前,美军沿袭在欧洲作战的经验,坚持对日本实行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但成效微乎其微,主要是日本本土由岛屿构成,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战机在高空飞行时经常受到强烈气流和云雾影响,如果采用高空轰炸战术,投弹命中率将很难超过10%。美军在实战中还发现,由于雷达探测技术落后,日本本土防空系统的态势感知能力很弱,这使得低空区域轰炸成为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李梅在此次火攻行动中果断采用夜间低空区域轰炸。从实战结果看,新战术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大幅降低高度后,轰炸机受气流和云层的影响明显减少,目标识别和投弹难度大大降低,投弹精度大幅提升;二是低空飞行耗油量少,载弹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单机作战效能最大化;三是鉴于日军夜间防空能力较弱,大幅增加单次执行空袭任务的轰炸机数量,空袭强度明显增强。


1945年3月之前,美军对日轰炸效果不彰,一大原因是弹药选择失当,当时美军采用的高爆炸弹威力小,对轰炸精度和投弹量要求高,相比之下,燃烧弹破坏性大,对轰炸精度要求低。就在火攻东京成功后,李梅如法炮制,陆续对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日本城市展开“燃烧弹攻势”,投下9373吨燃烧弹,以损失20架B-29的代价烧毁这些城市近80平方千米的城区,使日本军工企业遭受重创。直到用光了所有的燃烧弹,美军第21轰炸机司令部才不得不在3月20日暂停“纵火轰炸”。这次火攻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民众的抵抗意志,火攻结束后,美军派飞机撒下传单,警告更多的轰炸“正在路上”,致使日本各个城市的居民纷纷出城避难。据统计,日本全国共有850多万人逃离城市,工厂平均生产率跌至以往水平的35%,日本的续战能力被严重削弱。 (钟卜、石宏)


上一页  [1] [2]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