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张浮世绘背后的大国博弈:日本从东西方偷师了什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齐鲁壹点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22 9:36:2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如果只把日本的浮世绘看做一张制作精良的版画,以及宅男文化与日本漫画的前身,显然我们忽视了日本这一民族在世界经济生态中的固有优势。能够把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吸纳并发展 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日本这家“世界工厂”从东西方汲取养分,又左右逢源,做强了自己。近期在山东博物馆展出日本浮世绘主题展览,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这个工业国的强大基因。 为什么浮世绘不是一幅画? 浮世绘到底是什么?完全较真地说,它是一幅艺术品,但也是一个批量生产的印刷品,从雕版、着色,到印刷,浮世绘有多道工序完成,一幅成品因此有好几个“作者”共同完成,所以它不是一幅画。 如果从起源上讲,我们则能一目了然,浮世绘到底是什么:一张中国木板年画的工艺,加上了莫奈、梵高、塞尚等西方油画家手笔的人像画与风景画,浮世绘就诞生。简而言之,日本浮世绘这个日本民族艺术的代表,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 6世纪中叶,中国的木版技术传至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浮世绘版画应运而生。最初出现的是木版图书,随后木版图书的插画独立出来。 浮世绘的创作内容又是什么呢?浮世绘是“浮世”绘画的意思,“浮世”是现世的意思。因此,描绘当时的文化、流行、人们的生活的绘画称为浮世绘。 单说浮世绘的技术发展,从日本江户时代产生并发展,浮世绘是用墨印刷的“一枚摺”(是单独一幅、可独立欣赏的版画),称“墨摺绘”(用单色墨印刷的木版画,是浮世绘版画的最初期样式),简单滴说,江户时代的日本浮世绘是作为书籍插画,以及同样民间张贴的装饰画使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雕版与印刷技术提高,轮廓线以外的部分也开始用彩色版进行印刷。在“黑船事件”后,近代日本市民群体对艺术品需求数量与品质的提高,西方油画形式在技术上也 得到引进,浮世绘伺候逐渐有了西方写实主义风格,印象派风格的浮世绘风景、人物作品,与此同时浮世绘的艺术品质量也达到了“匠心”水平。 一幅简单的风俗画,是顺应大众的兴趣而发展起来的。新版画继承了浮世绘版画的主题与表现方法,在保留浮世绘版画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新版画的美展现在浮世绘版画的传统与近代画家的审美共存。 浮世绘为何“超越”了中西方绘画? 世界历史往往是在比较中看出各种高下的。也许日本的浮世绘不是衣服真正的画,浮世绘名家的单品市值在拍卖与收藏市场也不及同时期中国与西欧代表画家的作品。 然而,从数量上比较,高品质的浮世绘作品的总市值,一定比单个绘画作品的价值更高。从传播范围看,这个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突破了个人收藏与民间手工艺品一高一低的边界划定,为当代艺术品市场到了一个中产能够接受的价格,艺术水准又极高的“差异化”空间,推动了整个艺术品产业化发展,催生了漫画、电影海报、邮票、室内装饰画、明信片等细分行业。 此后,日本浮世绘作品远销欧美,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东方文化标签,甚至传闻,莫奈、梵高等人也曾临摹过日本浮世绘。 是否会有人问,为什么高品质的人像、风景印刷品没有出现在西欧,也没有出现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反而在日本落地生根?从低端市场看,中国的木板年画并非贴在家里给自己欣赏的, 而是贴在门上作为简单装饰的,因此它的艺术造诣与市值注定仅能被挖掘到传统手工艺的上限。 而从艺术品中高端市场看,中西方艺术家缺乏“共享”精神,产业意识,没有将艺术品与大众文化需求进一步结合,错失了将这一艺术“复制”产业推向市场的机会。 反观日本,从中古时期学习李唐文明,到近代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明,日本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与融合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利用加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是“拿来主义”。 不仅如此,用林则徐的话说,日本浮世绘还做到了大量文化输出,实现了从文化到市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几年,日本首相安倍力推“酷日本”战略,其终极目标就是引领日本迈向文化大国之路。而中国,是“酷日本”文化输出的一个主要阵地。而我们是否又会像买回“中国制造”的日本马 桶一样,再买回我们老祖宗留下,却被日本加工、加价后的文化产品呢? 近期,日本浮世绘作品在山东博物馆展出,这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近距离接触,那个从中国山村走出的木板年画,日本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榕博) 编辑 Y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一张浮世绘背后的大国博弈:日本从东西方偷师了什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