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明治维新日本代表团出国考察,回国一句话就决定了中日两国国运

作者:张海鹏 文章来源:jxnews.com.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3 19:09:5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作者:张海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季我努学社演讲嘉宾。


明治政府在1871年派出了最有影响力的大臣(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组成庞大的代表团(100多人)到欧西国家考察。考察时间近两年,足迹遍及美、英、法、德、俄等十多个西方国家。这个代表团在考察期间,除了预先设想的废除不平等条约毫无进展外,对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诸方面均有很大的收获。代表团此次考察的基本结论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日本必须学习和赶上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要学习英国,建设军事要学习德国,强调以俄国和德国为日本“文明开化”的基准。这个代表团回国后,在推动日本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呢?清政府直到三十多年后,在1905年才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一年多以后,考察大臣写出了政治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不为慈禧太后全部接受,成立内阁制搁浅。终有清之世,也没有派出过以亲王或内阁大臣领衔的代表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进行考察。



岩仓具视


日本在明治初期,虽然推翻了幕府统治,国内还面临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在岩仓具视、伊藤博文等大臣的推动下,1872年完成“废藩置县”,彻底取消了封建领主的统治,瓦解了封建幕藩体制下的土地所有制;旧的藩主退出中央政权,不仅实现了全国政令统一,也实现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体制。随着“废藩置县”的完成,又逐步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阶层的特权,大体上实现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1871年制定了《户籍法》,1872年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户籍。与此同时,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方针,1870年制定日本第一个《大中小学规则》,1871年成立文部省,1872年文部省颁布《学制》,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以小学为基础,普及国民教育。1873年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租税的改革,逐渐改变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的人身获得自由。以上这些改革,为推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准备了前提,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障碍,开拓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也为工业发展准备了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劳动者后备军。



明治维新重要大臣


所有这些改革,不仅涉及政治制度,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结构,涉及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制度。通过所有改革,加上随后的明治宪法体制的建立,日本社会已经脱胎换骨,不仅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而且在社会政治结构上,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发展为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国家。这些改革,在中国完全没有触及。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国在20世纪初才提上日程。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有清一代未能提出,甚至民国时期也未能实现。


对19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是要研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在东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所谓后发展中国家,如何赶上现代化的潮流,在何种历史条件下,能赶上现代化潮流。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看到,中国的洋务新政,大体上可以与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较,改革主体、改革内容大体相近;改革效果,中国尚不及日本。尽管两国都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但与真正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较,还有距离。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难以做真切的比较。



明治维新日本大臣穿西装


尽管明治维新算不算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和中国学者都有不同见解,但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这些改造刺激了日本社会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转变。自由民权运动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却促进了日本产业政策向自由资本主义方向转换,大量国有企业廉价处理给民营企业是一个标志。这个转换,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可见,落后国家,后发展中国家,甚至遭受过西方国家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只有转换国家体制,才可能全力推进资本主义的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才可能赶上现代化的潮流。中国在19世纪内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很难有大的步伐。


《张海鹏史学文论精选集第二卷》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雷晓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