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打捞3艘沉船,发现奇怪事实,学者:难怪忽必烈没能灭掉日本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5-9 14:35:4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南宋宋宁宗时期,在遥远的塞北草原上,孛儿只斤家族瞬间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蒙古草原,为首之人是杰出的军事天才铁木真。当铁木真统一草原,尊号为“成吉思汗”,然后成吉思汗利用战马和腰刀,继续扩充疆域,他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西夏政权,然后踏平了大金王朝,又西征花剌子模国,东亚、中亚、东欧,无不对他望而生畏。



33年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被推举为新一代蒙古可汗,忽必烈有着他祖父一样的雄心,他改汗国为帝国,建立元朝,史称元世祖。此时,东方的日本国逐渐嚣张,忽必烈早有吞并日本之心,于是忽必烈发动了两次攻打日本的战役,虽然曾把日本打的落花流水,但最终却都以忽必烈的失败告终。多年来,人们对忽必烈征日的失败原因进行多方面总结,直到上个世纪末,日本打捞3艘沉船残骸,发现了奇怪的事实,终于明白忽必烈为何没能灭掉日本。



当时朝鲜半岛已经臣服于元朝,忽必烈一边南侵宋朝,一边筹备出海征服日本。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朝鲜建立了征东行省,强征高丽民夫和船工大约4万余人,以惊人的速度,在10个月内打造出了900艘大型战船,然后以忻都为元帅,带领3万精锐,从朝鲜挥师出海,渡海攻打日本。



很多人认为,元朝的大军擅长骑兵作战,对海战并不擅长,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战争的思路是相通的,忽必烈的大军只用了3天时间,就到达了对马岛,而且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不足半天)就把岛上的日本守军悉数歼灭,未留下一个活口。8天后,400位蒙古人悄悄登上壹岐岛,一番激战,岛上的守军又被全歼。又过了5天,蒙古大军登陆福冈,已经进入日本主岛,距离当地的大宰相府仅仅只有一天的行程。



因为对当地地形不太熟悉,蒙古人决定先回船上休息,第二日,日本幕府纠集10万大军来增援,蒙古人并不害怕,兵分两路,将日本援军杀的血流成河。由于海上风浪太大,后援不济,蒙古人决定先退回海上,等待粮草支援。为了避免敌人偷袭,蒙古人特地把大船开离海岸线。也就是说,忽必烈的这次远征,离成功很近了。但接下来的事情,非常可惜。



当天夜里,海面突然出现台风,蒙古大军缺乏对天气的预判,损失惨重。到了第二日清晨,海面上大多都是战舰的残骸。据蒙古人统计,他们的3万大军,有一半人因台风而死。其余人历经风浪,终于逃回朝鲜。这次战争,发生在日本文永十一年,所以被称为“文永之役”。



忽必烈认为,蒙古人是败给了台风,决定继续远征日本,6年后,兵分两路,带4万蒙古精锐和10万“异族”军队东渡日本。因为有了之前的战争,日本人早就做好了防御部署,而且蒙古人兵分两路,古代通讯不发达,两路大军到了日本得不到统一部署,各自为战,这一次蒙古人并未像上次那样顺利,甚至一个月后,连日本主岛都未能登录,反而受到日本守军的强烈反击。



2个月后,台风再次降临,上次的悲剧又一次重演,蒙古将领只顾逃跑,留下残军败将被日本人悉数歼灭,生还者十不足一。接下来,忽必烈占领的南宋发生叛乱,他把重心放在江南“平叛”上,延缓了对日本的第三次进攻。随后,忽必烈去世,他将日本纳为蒙古帝国的“一个省”的计划,至此终止。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日本“福大命大”,忽必烈两次攻打,都被台风击败。然而人们疑问,为何元朝军队总是遇到台风,为何元朝的战船如此经不起海风摧残?上个世纪末,日本自卫队在九州岛和对马岛之间,打捞了3艘蒙古人的船只遗骸(下图),发现了非常奇怪的事情,这些战船残骸布满了铆钉,而且还有一些刻有“川船”记号,专家们经过分析,终于知道了忽必烈失败的原因。



因为忽必烈急于求成,强征高丽人和江南人制造战船,每次都在数月内完成近1千艘战船的打造。要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战船,需要多年才能完成,而忽必烈用高压政策逼迫船工快速赶工,船工们为了活命,只能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包括用旧船改造。那些铆钉比较多的战船残骸,就说明,这些船板实际上是从旧船上拆卸下来直接使用。而刻有“川船”的记号,则说明有些船以前只是普通的河船,在古代“川”是指内河。河船不必考虑台风等因素影响,当然不如海船坚固。忽必烈的大军,把旧船和河船来当海船使用,这些船只就像纸皮核桃,样子好看,但却经不得相互撞击。当台风来临,他们的船只相互猛烈碰撞,最终支离破碎。也就是说,忽必烈远征日本,实际上不是败给了台风,而是败给了急于求成的战船。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