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的遣唐使史是怎么样的?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5-2 19:17:1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对日本等邻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以求借鉴唐代的发达的文明与体制。他们返回后,将大唐的文明传播到日本各地,所以唐代的所有东西,都被日本称作“唐人”。

不过,自从唐代中叶之后,日本派出的使者就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日咱们就来谈谈日本的遣唐使史吧。

一、官方主导下的中、日交往

日本向中国派出使节,除向唐代的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外,还送来银、布和棉花等礼品。

遣唐使回国后,唐代还会赐予香药和工艺品等贵重物件,以备日本皇帝和王公的奢华需求,据日本历史上的记录,日本王室曾经“张立三马,并置唐器”,由此可见日本派遣唐人带来的货物有多么庞大。

唐代与日本表面上是互相馈赠,实际上已发展出一种交易方式,也就是朝贡交易,也就是唐代中晚期,唐、日两个国家的重要商贸方式。唐朝和日本之间的贡品交易是由唐派出的船只进行的。


八世纪以后,日本的大多数派遣使团从扬州和苏州迁往唐代。遣唐使徒既是唐代的传教士,又是中、日之间的商贸纽带。

大唐仗着强大的力量,一直以来都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所以,当其他国家向大唐进贡时,唐代就会将礼物以数到数十倍的数量,归还给其他国家,包括日本。

据《旧唐书》所述,开元年间,唐玄宗曾封日本使者为“谢恩”,“锡”是“嘉奖”,因为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录,所以推测“锡”可能是金银、瓷器、丝绸等,可见唐代赏赐日本人的重要性。

二、日本受唐朝文化的熏陶

1.佛教,

日本佛教在奈良时代受到唐代佛教的熏陶,其具体体现为:一是从唐代佛教中吸取教训,日本和尚归国后创建“奈良六宗”。日本人为适应东亚而主动模仿崇拜佛教的唐代,派遣大批和尚驾着唐人的船只前往唐代,以求佛教。

奈良时代,唐代佛教在中国大陆上流行着华严宗、禅宗、密宗等诸多流派,其传播途径也不尽一致,为日本僧人在唐代的发展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贡献。他们返回中国后,照例把唐代佛教传入日本,创立了佛教。

日本历史上有记录,日本和尚归国后,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华严宗和成实宗等“奈良六宗”。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佛教在奈良时代与日本佛教的融合。二是日本借鉴了唐代,融合了佛教和传统的宗教。唐代佛教是由僧人进行了改革,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佛教”。


因此,从唐代传入日本的佛教也是一种“新佛教”,它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佛教”在鼓吹君主的“神权”方面,与日本的“神学”的“帝制”是一致的。

而“新佛教”中镇护王权和维护王权的观念又符合日本当时宫廷的政治需求,而非日本的宗教信仰。所以自奈良时期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把佛教和神学结合起来,即把佛教中的佛陀和神道中的上帝联系起来。

因为佛教具有和日本人一样的原初宗教成分,所以佛教传入日本后,很快就传播开来。佛教最早传播到日本,是当时的统治者用来把民众从中心的意识形态工具。日本的君主们主张把佛教当作自己的宗教,于是佛教的“天”才有了民族的味道。

2.词语

在奈良时代,日本尚无伪称,只以楷书、行书等汉字的形式出现。因此,汉字在文人中间产生了一股风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等,都是由汉字写成的。

《万叶集》以汉字做为表音体,后来又开创了日本的假名,不过,歌集的熟语多以汉字表示,由此可见,奈良时代汉字在日本的影响有多大。九世纪中晚期,汉文与汉诗在日本流行,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水平曾是一种衡量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笔迹

奈良时代的书法,是由汤战的作品所决定的。在日本,由于书写经文的流行,人们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特别感兴趣。无论是圣武皇帝,还是光明女帝,又或者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读书人,都在纷纷模仿。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欧阳通对日本书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说《金刚场陀罗尼经》是日本最早的一本《金刚场陀罗尼经》,与欧阳通的字迹一模一样,与长谷寺的《铜板法华说相图》一模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书法对日本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书法直到太平年间,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脱离了唐代的统治。

4.作画

唐代的奈良画风也深受其影响。在画法上,大部分都是沿用唐代的画法。

比如日本的宫女画像,从宫女丰满的身材,细长的眉毛,小巧的嘴唇,以及鲜艳的衣着打扮,都可以看出,这幅画里的女子,与唐代的美人极为相似,这说明日本画家在造型、构图和颜色上,都是模仿唐代的。

到了九世纪,日本开始注重盛唐的文化,因此,民间的民俗画在日本十分盛行,而其题材和技法却依然保留着唐代的风格。对于日本山水的描写,有“树下有房,松树下有仙人,云间飞鹤”,这幅图描绘的画面,与中国人心目中的仙人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奈良时代日本的画风,大多是唐代常用的。

三、停职理由

唐代中后期政治、文化方面的颓废,对日本的影响远没有以前那么大,慕华在日本的兴致也渐渐消退,最后日本不再派出遣唐使。

在唐代中期和晚期,由于日本的政治衰落,其魅力有所减弱。在安史之变之后,唐代从西元755年起,从鼎盛时期到衰落,朝廷权力削弱,此后,唐代无力掌控各地,藩镇势力日益壮大,逐步将唐代王朝的政权击溃。


唐宪宗在位期间,经过了一个短促的繁荣,之后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藩镇。黄巢叛乱之后,唐廷没有能力压制,只能靠着沙陀铁骑,调动藩镇兵力镇压,却不知道,在藩镇的叛乱中,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到了最后,他们的势力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国家。

自安史之变之后,太监变得越来越霸道,他们拥有废除和罢黜朝臣的权利。唐德宗末年,太监们在中枢的帮助下,开始逐步掌控军事力量。由于太监的无限制扩张,造成了清末帝王被太监杀害、太监独霸朝政的格局。

唐代已有的体制遭到了毁坏,而新体制还没有形成。对于日本而言,大化变法后,大量吸收唐代遗存,必须停下脚步,并没有急于从唐代学到先进的体制,从而改善自己的国家,所以,随着唐王朝的没落,唐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弱,对日本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日本政府也就没有再派出使者。

在唐代晚期,日本受到的影响逐渐减弱。唐代一直在没落,濒临消亡的时候,也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根据《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黄巢攻陷长安后,许多唐代之前的古籍都消失了。

叛军对古籍和宝藏都是爱理不理的,连读书人都被他们杀死了。每一次动荡,都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更大的伤害。浙东裘夫、庞勋、黄巢等唐代后期的暴动,其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唐代文明的高度发展,日本的上层人士对昔日辉煌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于是菅原道真建议天皇不要再派出遣唐人。


遣唐使的危险,让唐国使者不得不停止派遣。日本的船舶制造技术很差,船体的品质不能得到保障。再加上日本与唐代之间的海上航线极为危险,所以派遣唐人的过程极为艰难。翻阅历史资料,奈良时代曾数次有“甲寅,遣使者,奉广濑大忌神,龙田风”的记录,可见,在赴朝前,会祭祀诸神,祈愿平顺,可见这一路的艰辛和艰辛。

比如,在第11次派遣唐使的过程中,遭遇了一场暴风雨,唐人赵宝英和二十五个中国人和小野、石根,连同其他三十八个日本人一起被卷进了大海,然后,船断成了两半,船头和船尾分离,所幸船头和船尾都回到了日本。

又比如,在836年,第十三次派遣唐军的第三艘船,在启程的时候,船身断裂,船舷脱落,导致船只被水淹没,只有极少数人幸免,大部分人都淹死了。之后,他又回到了南岛路,但每一次派使者进入大唐,都会遇到意外,只有八次安全返回。

日本使节在前往唐朝的路上,不仅遇到了危险,而且在前往大唐的路上,还有许多的病痛,可想而知,这次派遣唐人是多么的艰难。面临着海上的凶险,日本的士绅们在遣唐之后,早己失去了最初的激情,纷纷逃离。

上一次,宫中派出了副使小野桑,数次劝说都没有效果,最终被发配到了隐岐,可见这些世家子弟的恐惧,而这些恐惧也会对他们的退缩产生一定的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