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昭和初期经济大萧条对民生的影响?

作者:贯通日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14 8:35:5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昭和初期经济大萧条概述

昭和时代(1926-1989年)初期,日本深受1929年全球大萧条波及,引发“昭和恐慌”(Shōwa Kyōkō,1930-1931年),经济急剧收缩。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日本依赖丝绸、棉纺织品等对美出口,但华尔街崩盘导致需求锐减,出口量下降3%,价格暴跌18%。 1930年重返金本位制(旧平价)加剧日元升值,进一步削弱竞争力,导致金流出与通缩。 整体而言,日本萧条相对温和,GNP无绝对下降(1930-1931年增长率约1%),工业生产仅跌6%,远低于美国(30%)与德国(25%)。 但对民生冲击深刻,尤其农村与底层民众,叠加1927年金融危机遗留问题。

对经济的冲击

  • 工业与贸易:纺织业重创,丝绸出口价崩50%,工业产值1931年跌至1929年94%。 银行存款锐减,货币收缩加剧企业倒闭。但小企业(占制造业就业30%)依赖家庭劳力,缓冲冲击。
  • 农业:稻米产量增12%却价跌40%(1931年降至60.2指数),农民收入锐减37%。 进口廉价殖民地米加剧本土供给过剩。
  • 整体指标:批发价指数1930年跌18%,农民价格指数至1931年降69.3%。 通缩抬高真实债务负担,贫富差距扩大。

对民生的影响

萧条虽短暂,却加剧社会分层,底层民众生活水平急降,营养不良与贫困普遍。 城市与农村差异显著,前者失业为主,后者饥荒为主。

大萧条时期日本农村贫困与饥荒景象

  • 失业与劳动力流动:失业率峰值6.8%(1932年),总失业约100万,非农业就业1931年降71.2万。 纺织女工大量失业,返回农村加重家庭负担。无失业保险,隐性失业(如家庭农场)掩盖实际规模。 后期军事扩张吸纳劳动力,但初期城市流民增多。
  • 农村贫困与饥荒:农业占人口多数,受丝绸价崩(1931年降75.5指数)与稻米过剩打击,农民收入锐减,债务激增。 东北地区1934年大饥荒,数万农民营养不良,卖女为娼现象频发(“身売り”),许多女孩被迫进城务工或卖身。 输入成本虽降(相对价格1932年回升),但短期饥馑导致移民满洲或自杀率升。

昭和初期农村民众的经济困境历史图像

  • 城市贫困与生活水平:工人工资名目降10%,实际因通缩略升,但消费品短缺导致营养不良。米价暴涨引发社会不满,叠加1920年代慢性衰退,城市贫民窟扩张。 家庭节俭成风,奢侈消费锐减。
  • 社会动荡:劳工罢工与农民起义增多(如1930年代初米骚动延续),但无大规模暴乱。 心理冲击大,民众视萧条为“震撼疗法”,促进效率,但加剧社会不满,推动左翼运动与军部支持。

政府应对与恢复

1931年底,高桥是清推行“三箭政策”:脱离金本位(日元贬60%),财政扩张(支出翻倍,占GDP 6.1%),货币宽松(利率降至3.65%)。 1932年补充预算包括农村救济与基础设施,刺激出口与工业。 恢复迅猛,1932年工业产值回升102.5%,1930-1937年GDP增长6.1%。 但依赖军事支出,1937年后转向战争经济,民生改善有限。

长期历史影响

萧条加剧城乡不均,民众不满助长军国主义,促成满洲事变(1931年)与中日战争。 虽短暂,日本经验成凯恩斯主义先例,但战时膨胀与财政失控埋下二战隐患。 史料如经济报告与回忆录证实,萧条从经济打击转向社会转型,推动日本从农业向工业军国化。

1930年代日本大萧条时期民众生活历史照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