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漫谈中日史上风云人物(一)

作者:杨中美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28 17:59: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与侵朝战争

一五九二年夏初,丰臣秀吉遣骁将小西行长等率领战船百艘,士卒十余万人渡海攻朝。

当时朝鲜李(日公)王朝毫无戒备,军队缺乏训练;官僚也庸庸碌碌,腐败无能,整个朝廷处于文恬武嬉的状态。而小西行长率领日本军则是一只身经百战、骁勇无比的大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朝鲜军队不堪一击,望风逃散,日军轻而易举地攻陷了釜山和沿海城市,继之又攻占了朝鲜王京(汉城)、直追朝鲜王李(日公)至鸭绿江边新义州,有旦暮且渡鸭绿江之军势,李(日公)请求兵援的特使也接二连三地奔驰到北京。

明王朝聚集廷臣论议,占绝大多数的大臣认为丰臣秀吉的攻朝,“实所以图中国,而我兵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当时笃信道教,终日在深宫修炼的万里皇帝接到廷议,在此事上倒也不糊涂,准廷议结果,派大军援朝。

当年七月,明援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八月,又进军平壤。然因地理不熟兼以天降大雨、粮食不继,出师不利,游击史儒力战牺牲。

明王朝接初战败报,对日军的战斗力有了认识和重视,命名将李如松为东征都督,率领辽兵和南兵四万人,于次年二月六日进围平壤。

李如松手下的辽兵,久在北国,比较适应朝鲜的水土,也比较善战;而帐下的南兵,则是江浙一带的军队,与日本海盗倭寇久经战斗,非常有战斗力。

平壤之战,打得非常激烈。平壤城坚,守城的又是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队。所谓两军相争勇者胜。李如松身先士卒,诸将官奋勇当先。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南军将领钱世桢率浙兵登城,拔旗帜,于二月八日攻克平壤。

小西率残部南逃,明军和朝军又克复了开城等,小西退守釜山,表示愿和。一方面又向丰田秀吉告急求救。

获胜之后的明王朝大臣中,当时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议和派占了上风,援朝战便中途刹车,半途而废。

一世枭雄丰田秀吉接征朝救援败报后:“先令两万赴援,即无兵可征”。不由仰天叹曰:“吾不幸生于小国,兵力不足,使我不克遂耀武八表之志,奈何!奈何!怅然久之”。

然,丰臣经五年续武之备,再度派遣大军渡海征朝。万里皇帝闻报大惊,又查出兵部尚书石星谎报和谈情况的通敌之事,遂下令斩石星,派兵部新尚书邢玠为“备倭大将军”,招全国各省兵力,打了两年持久对战。日军主帅丰臣秀吉在一五九八年八月病死,侵朝日将,既各路诸侯便各怀归心,遂使军心动摇。中朝联军便在海陆两路发动反攻。首先以明朝军队为主力的陆军,在麻贵等率领下,取得大胜;继之,由陈璘、邓子龙和朝鲜杰出民族英雄李舜仁率领的中朝“联合舰队”,在朝鲜南海面与日本海军进行大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战役,打得激烈异常,日本海军几乎全军覆灭,而明王朝的七十岁老将邓子龙与朝鲜民族英雄李舜仁也在该役中壮烈捐躯。至此,丰臣秀吉残部只得撤离釜山,卷甲而归。
 
 (本文作者系横浜市立大学讲师)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