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探访日本忍者的故乡

作者:查理  来源:21CN   更新:2006-7-2 13:53:49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part one】日本三重县在哪里?
    三重县在哪里?我知道!就在板桥旁边那个三重县…非也,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对中国旅客有点陌生的”日本三重县”以及当地特色博物馆之一的”伊贺忍者 Iga Ninja博物馆”。
    
    【part two】三重县—优越地理&梦逸美食
    日本三重县南北约170公里,东西约80公里,位于纪伊半岛东端,临伊势湾和太平洋沿岸,呈南北细长走向,比邻六个府、县,气候温和,远自大和朝廷时代即非常繁华。位于日本近畿地方,邻近关西的日本三重县,居大阪与名古屋之间,以天然海景、珍珠、伊势龙虾、松阪牛伊势茶、的矢牡蛎、鲍鱼…..等天然美景美食闻名遐迩。全县三分之一以上面积被指定为自然公园区,惜因交通动线不像其它大都会那样便捷,国外游客对于此特色地区仍属陌生,日本人却将此地奉为「一生必游」的地点之一(至于什么原因,等下一集我再告诉您~)。前往三重县最主要的交通动脉「近畿铁道(简称近铁)」可以让您自名古屋进,畅游三重县。三重县连接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上方文化与江户文化的重要连结点。
    
    三重县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之外,得天独厚的洁净天然资源更造就了当地—美食文化的多元发展,如:举世闻名的极品日本牛“松阪牛”、有龙虾之王称号的“伊势海老(虾)”、以及生牡蛎中的梦幻逸品“的矢牡蛎”,均为三重县足以傲世全球的美食”名牌”。
    
    【part three】三重县—伊贺流忍者博物馆(上野市)
    介绍了三重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及让人垂涎的美食,接下来我要为大家推荐几个当地值得一探的旅游景点--伊贺流忍者博物馆,为其一。
    
    「忍者的故乡--伊贺」是个四周被山峦环抱的美丽历史文化城市。此地亦为日本忍者发祥地,诗人芭蕉亦曾在此启程游历。伊贺自东部到南部的山区均已被指定为国定公园,可见其天然美景极为富饶。
    
    伊贺流忍者博物馆Iga Ninja
    
    忍者扑朔迷离的行径一直为世人所好奇,伊贺流忍者术之根本为「察敌之气、趁虚而入。不畏惧、不轻敌、不思虑过度。」其奥妙就在于积极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随机应便、神出鬼没!
    
    身为日本忍者发源地的伊贺,就拥有一座十分特别的「伊贺流忍者博物馆」。距今400多年前,日本武士在各地交战时,常会埋伏出没的间谍称为--「忍者Ninja」。忍者常会使用出奇不异之招术诱惑敌方,在博物馆内的「忍者宅弟」为一探访重点,透过女忍者的剖析,一一导览忍者隐身的奇妙住所与欺敌计谋,该馆并陈列了忍者的武器及装备,让我第一次目睹平时未知的忍者世界。
    
    「伊贺流忍者博物馆」地点:三重县上野市丸之内117番地(上野公园内)
    
    
    【part three】三重县—俳圣殿
    到了「伊贺流忍者博物馆」您可以顺道一游「俳圣殿」。
    
    三重县以“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年)为首,当地文人学者层出不穷。上野市更是创作《奥之细道》(中文名《幽径》)等作品的日本代表性的文学“俳人”(指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诞生地。「俳圣殿」是1942年为纪念松尾巴蕉诞辰300周年而建造的,该馆为一八角重层塔式的纪念馆,整体建筑意象极为低调简仆,其造型是模仿芭蕉自在旅游风采的别致建筑,内部安放着以伊贺磁器做成的松尾芭蕉磁像,仅能在外面略窥一二,无法入内参观。
    
    【part four】三重县—上野城
    
    上野城30米高的石头城墙,为日本第一。
    
    该城由战国武将名人「藤堂高虎〈1556~1639〉」所建,现今所见之天守阁城楼为1935年(昭和10年)由上野出身的川崎克以“木造建筑为日本传统建筑艺术”为由,用木建筑进行重建为三层城楼。因该城之白墙意像,极为端庄秀丽而被称为“白凤城”。城内展出伊贺出生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相关的物品,及伊贺地区的民俗、历史资料等。
    
    交通:自近铁上野市车站步行5分钟

上一页  [1] [2]  尾页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历史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