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三百年前的江南年画,曾漂洋过海影响了日本浮世绘

作者:佚名  来源:文汇报   更新:2019-2-15 14:52:4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姑苏版”年画《麻姑献寿》,乾隆初期。



溪斋英泉的浮世绘(局部),约1825年。(均展方供图)


■记者 范昕


来自日本的民间艺术浮世绘,早已被视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璀璨华章,为大众耳熟能详且喜闻乐见。鲜为人知的是,约三百年前,生长于中国江南的一种民间艺术,曾漂洋过海对浮世绘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便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近日,总计近90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汇聚在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黄金时代:‘姑苏版’年画对浮世绘的影响”展。借由此次展览,人们得以重温中日两国版画史上的一段黄金岁月,不仅再次见证中国艺术对日本的影响,亦可从中体味东西方艺术交流所形成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


中国传统年画中,属苏州桃花坞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最负盛名,它们被并称为“南桃北柳”。其中,桃花坞年画的别开生面在于,它深植于市民文化繁盛的都市——苏州有着位于江南的地理优势,彼时财富集中,加之海外贸易带来富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全盛期的作品有“姑苏版”之称,题材以繁华的城市风景、人物仕女为主要内容。比如,此次展出的《姑苏万年桥图》《姑苏虎丘志》等作品中,就让人一窥当年苏州城的繁华景象;《执笛望子》《百子图》等画面,再现着当年百姓的生活面貌和场景;《水浒人物肖像图》则映出当年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和艺术。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长期致力于日本美术研究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力指出,“姑苏版”年画采用多色套版,明显可见西方铜版画的阴影和透视手法。铜版画的特点在于以锐利细密的线条构成画面明暗变化,民间画工将此移植到木版画上来,多以明暗法表现物象,并手工着色上彩,许多画面上还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意”。这些都使“姑苏版”年画表现出与中国其他民间年画不同的面貌。


再看浮世绘,这是17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日本江户地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民间艺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幕府政权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确立了以长崎为口岸,只对荷兰和中国维持贸易往来的体制。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长崎居住着许多旅日的苏州人,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姑苏版”年画首先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日本,许多画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带着工具材料到长崎,直接在当地制作“姑苏版”年画,也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这些来自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被江户画师们视为珍品。


潘力认为,江户的画师们不仅从画面上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透视法,同时也感受到市民文化的生动活力。浮世绘大量采用从长崎传入日本的“姑苏版”表现手法,如空间透视法、铜版画排线刻法等。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苏州版画帮助日本人进行了“视觉训练”。组画也即系列的形式,亦可被视为桃花坞年画之于日本浮世绘的一种影响。此次展出的浮世绘作品中,有不少二联画、三联画,也即特定题材制作两幅以上的系列,而在同展亮相的“姑苏版”年画中,也有类似形式。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历史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武士的女儿》:一群改变日本

    二战的时候,小日本为何敢偷袭

    日本和尚可娶妻:孙中山15岁日

    溥仪父亲:拒向德皇下跪,大骂

    日本战后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从版画看古代日本的性别流动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