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妇女解放思想的一个侧面
|
作者:胡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5 15:45: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贤妻良母”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没有明确的阶级属性,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它有时代表一种女性形象,有时又代表一种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内涵对它有不同的阐述。有时它被当作塑造女性的最高标准,有时又被看作是封建的、腐朽的,是妇女解放的极大阻碍。本文研究的近代日本贤妻良母思想是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思考。从字面上看“贤妻良母”似乎与儒教对妇女的要求—“妇德”、“节妇”、“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是一脉相承的。传统观点认为贤妻良母思想是漫长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桎梏,代表“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但我们知道一个词汇从诞生起内涵和外延就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将“贤妻良母”这一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而应将其放到它产生的时代,特别是分析它在当时时代的意义,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它。 日本“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于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批女性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新女性”与“贤妻良母”是两个既相互关连,又互为矛盾,有时又相当对立的词汇,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贤妻良母”与 “新女性”为代表的两种思想蕴涵了什么样的含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日本妇女解放思想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 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的。在贤妻良母思想诞生之前,妇女一直是被忽视、被压迫的一个性别,她的命运是被别人所决定的。明治以前日本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四妇,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其中妇德最受重视。如《女大学宝箱》(一般称《女大学》)通篇强调的都是女性作为妻子和儿媳的道德,强调对公婆的顺从、孝顺,对丈夫的服侍。女性存在的意义仅仅限定在妻子和媳妇的角色上,江户时期妇女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母亲对女儿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方面的教育尚可担负,但对儿子的教育则完全由父亲来承担。象一些武士家庭,在知识和礼节上对儿子的教育是父亲的重要职责。因此,明治以前传统对女性的要求不是“贤妻良母”,而只是狭义、传统的“贤妻”。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建设近代化的国家,培养近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对妇女“贤妻” 的传统要求之上,又增加了新的“贤妻”的内容,即“内助之功”和“良母”的要求。不仅要求妇女孝顺公婆、伺候丈夫,还首次将教育孩子、操持家务、管理家政的责任赋予了女性。当时已婚妇女理想是做一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丈夫的贤内助。 贤妻良母思想的产生与日本近代的女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治启蒙时期,日本女子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日本的启蒙思想家翻译介绍了大量欧美女子教育论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论述女性不但应该是女儿的教育者,还应是儿子的教育者。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贤妻良母思想呈现出开明的、进步的意义。中村正直在《明六杂志》上发表《造就善良的母亲说》一文,认为“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也才会有绝好的国家。造就善良的母亲关系到日本的独立、近代化的建设、也关系到近代国民的素质。因此必须男女共同接受教育,共同进步 。 明确将女子教育的目标确定为“贤妻良母”,从强调母亲的作用来论及女子教育必要性的是开明派知识分子,日本第一代文部大臣森有礼。他认为妇女对孩子来讲是“天生的教员”,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使其成为“贤妻”和“良母”,把家管理好。他于1887年在视察歧阜县教育状况时的一次演说中说道:“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教理论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在对女子教育和要求上,女性的柔顺、温和重新受到推崇。近代的贤妻良母思想开始转向儒教的贤妻良母思想。井上毅文部大臣1895年在《高等女学校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培养温良贤淑的女性,之后的菊池大麓文部大臣推进了这一以儒教为基础的贤妻良母主义教育。他在1902年5月召集的高等女学校校长会议上谈道:“在我国,女子的职业……就是结婚,成为贤妻良母。”对女性的要求不重在追求知识和关心社会,而重在以贞淑、忠孝、忍耐、协调来谋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家的安宁。1899年创立的实践女学校和1903年创立的东京高等女学校等都是以贤妻良母主义教育为目标的女子学校。贤妻良母主义教育通过1895年的《高等女学校章程》,1899年的《高等女学校令》在法律上得到确立。如《高等女学校令》不但加强了女子修身教育,还增加了家务、裁缝、手工艺等课程。由此,以贤妻良母思想为基础的近代教育体制在日本被确立了下来。明治政府认为在女子教育上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体观念和国民道德,努力培养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和母亲应具备的人格。这是立足于天皇制家族国家观的贤妻良母主义教育理念。 在明治民权运动遭受挫折后,以岩本善治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提高妇女的地位,他的主张带有浓厚的基督教精神。他所描绘的是一夫一妻、夫妇平等、男女互乐的近代“家庭主义”。他认为夫妻关系应是“男子在外,女子在家,分工经营家庭”。 他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直影响着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妇女观。19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者开始对贤妻良母思想进行批判。明治末年,妇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开始被广泛地思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又向前发展了。在一战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综合性战争体制下妇女的作用,女性在家庭以外的作用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对女性家庭外的期待也处于升高趋势。这一观点也逐渐影响到女子教育领域。随着日本女性对贤妻良母思想所规范的女性形象不满的呼声渐高,与时代相符合的新的贤妻良母思想也开始出现。女性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不仅仅发挥家庭的作用,而是从事职业去为国家服务。 总之,日本在贤妻良母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男工作,女家庭”这一近代性别角色分工。这一性别分工使得女性通过家务和育儿实现为国家服务。近代贤妻良母思想要求女性发挥贤妻和良母的作用,在家担负育儿和家务责任,并发挥贤内助的作用。强调妇女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不仅对家庭有着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着日本近代女子教育体制的确定而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 二、聚集在《青踏》周围的“新女性” 三、贤妻良母思想和“新女性”是时代的产物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