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机火攻东京:日本死伤十余万 百万无家可归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环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9 9:19:3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东京大轰炸前后航拍对比图 作战意义 在轰炸东京前,美军沿袭在欧洲作战的经验,坚持对日本实行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但成效微乎其微,主要是日本本土由岛屿构成,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战机在高空飞行时经常受到强烈气流和云雾影响,如果采用高空轰炸战术,投弹命中率将很难超过10%。美军在实战中还发现,由于雷达探测技术落后,日本本土防空系统的态势感知能力很弱,这使得低空区域轰炸成为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李梅在此次火攻行动中果断采用夜间低空区域轰炸。从实战结果看,新战术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大幅降低高度后,轰炸机受气流和云层的影响明显减少,目标识别和投弹难度大大降低,投弹精度大幅提升;二是低空飞行耗油量少,载弹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单机作战效能最大化;三是鉴于日军夜间防空能力较弱,大幅增加单次执行空袭任务的轰炸机数量,空袭强度明显增强。
1945年3月之前,美军对日轰炸效果不彰,一大原因是弹药选择失当,当时美军采用的高爆炸弹威力小,对轰炸精度和投弹量要求高,相比之下,燃烧弹破坏性大,对轰炸精度要求低。就在火攻东京成功后,李梅如法炮制,陆续对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日本城市展开“燃烧弹攻势”,投下9373吨燃烧弹,以损失20架B-29的代价烧毁这些城市近80平方千米的城区,使日本军工企业遭受重创。直到用光了所有的燃烧弹,美军第21轰炸机司令部才不得不在3月20日暂停“纵火轰炸”。这次火攻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民众的抵抗意志,火攻结束后,美军派飞机撒下传单,警告更多的轰炸“正在路上”,致使日本各个城市的居民纷纷出城避难。据统计,日本全国共有850多万人逃离城市,工厂平均生产率跌至以往水平的35%,日本的续战能力被严重削弱。(钟卜、石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