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早就对世界的海洋有所了解,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而且对西太平洋、印度洋早有了解并熟悉,但史籍文献记载中关于这几片地区内的海洋名称却很混乱。同一海区,在不同时期名称不一致。直到唐末五代时期,才产生了“东洋”与“西洋”的概念。文献中东南亚至印度洋海区的命名也逐渐统一,并在民间一直沿用到清代。
唐末,中国把东南亚至印度洋中诸岛国划分为“东洋”和“西洋”。古代中国航海家赴东南亚有两条主要航线:一条是从福建、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渡东海到达台湾或吕宋,顺菲律宾列岛而南至婆罗洲。这条沿西太平洋诸岛的航线所经诸地,被称为“东洋”。一条是从中国沿海出发,顺大陆海岸南行,过印度支那半岛航行所经诸地,被称为“西洋”。东洋、西洋之间的分界区域是中国的南海,南海以东为“东洋”,南海以西为“西洋”。因此,“东洋”与“西洋”主要是指距中国大陆不远的南海一带。后来,在不同的时代,“东洋”与“西洋”的含义和范围也有变化,高丽、日本也属“东洋”范围。而后又在“东洋”与“西洋”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南洋”的概念和名称,南洋,主要是指东南亚地区。明末以后,随着西方近代地理知识的不断传入,中国人慢慢了解了西方人对世界大洲大洋的划分和命名,并用以取代了中国对它们的传统名称。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