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井真成墓志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网   更新:2005-7-30 21:01: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人民网东京7月29日电记者柳晓力报道:由人民日报社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今天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西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王建新发表题为“井真成墓志的发现与研究”的讲话,全文如下:

  2004年4月,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从民间征集了一方唐代墓志。在征集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这方墓志出自西安市东郊某建筑工地。西北大学考古学系的几位学者对这方墓志进

行了观察,从墓志的形式、铭文的内容和字体、保存状况等方面,确认了这方墓志的真实性。在墓志边缘部分,有被建筑工程机械挖掘碰撞所留下的痕迹,并造成了墓志铭文部分残缺,表明这方墓志应该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被机械挖掘出土的。墓志铭文内容中有“国号日本”等字,表明死者是日本人,这在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是首次发现。同时,墓志铭文对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死亡、埋葬时间都有记述,表明死者与当时的日本遣唐使有关。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这方墓志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收藏。西北大学校方根据学者们的意见,最终决定出资征集收藏这方墓志。

  这方墓志的征集是由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贾麦明具体负责的,收藏到博物馆,也由他负责保管,并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

  当年9月,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王建新教授因日本平山郁夫基金会援助保护中国陕西省唐代皇帝陵石刻项目之事,随陕西省文物局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会见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先生时,王建新教授向平山郁夫先生报告了这方墓志的发现。平山郁夫先生对这方墓志非常重视,提出在当年10月访问西安时,希望能去参观这方墓志。

  王建新教授回国后,向西北大学汇报了此事。经与西北大学校方商定,一方面组织学者对这方墓志保护和铭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尽快公布这方墓志的发现。

  2004年10月10日,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这方墓志的发现。平山郁夫先生出席了新闻发布会,高度评价了这一发现,并提出要以史为鉴,继续努力发展日中友好关系。

  10月11日,平山郁夫先生赴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这方墓志,并亲手为这方墓志的展出揭幕。

  这方墓志发现的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日本,NHK、共同社、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了学术界和一般公众的轰动。

  当年12月18日,西北大学召开了以这方墓志的研究为中心的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20多位中国国内研究唐代历史的著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对这方墓志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2005年1月28日至30日,西北大学与专修大学在日本东京共同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墓志铭文的解读、井真成的姓名和出身及经历、遣唐使与中日古代交流的历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研讨会,对井真成墓志的研究逐渐深入。

  1995年4月9日至10日,西北大学再次举行了井真成墓志学术研讨会,十余位中国国内研究唐史和中日关系史的著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学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墓志的真实性、铭文内容的解读、井真成到中国的时间、墓志铭文内容所反映的唐代历史和中外关系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公布后,日本和中国的许多学者都先后发表文章对墓志进行了研究。

  这方墓志的志盖铭文为篆书,共12字,其内容为:

  贈尚衣奉御井府君墓誌之銘

  志石铭文为楷书,共171字,分12行。由于墓志出土时受到部分损伤,第3至第11行的首字部分残缺或全部残缺,可直接识读的内容为:

  贈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 並序

  公姓井字真成國号日本才稱天縱故能

  命遠邦馳騁上國蹈禮樂襲衣冠束帶

  朝難與儔矣豈圖強學不倦問道未終

  遇移舟隟逢奔駟以開元廿二年正月

  日乃終於官弟春秋卅六

  皇上

  傷追崇有典 詔贈尚衣奉御葬令官

  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於萬年縣滻水

  原禮也嗚呼素車曉引旐丹行哀嗟遠

  兮頹暮日指窮郊兮悲夜台其辭曰

  乃天常哀茲遠方形既埋於異土魂庶

  歸於故鄉

  对于墓志铭文缺字的填补,主要根据缺字残留的笔画和铭文内容的关联并参考其他同时代墓志铭文的内容。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第3行的首字应为“衔”,第4行的首字应为“立”,第5行的首字应为“壑”,第8行的首字应为“给”,第9行的首字应为“东”。

  第7行首字已全部残缺,但从铭文内容看,填补为“哀”或“悲”应无异议。第10行首字亦已全部残缺,从铭文内容看,填补为“途”较为恰当,因为“嗟远途”与“指穷郊”前后对仗,寓意相通。第11行首字从残留的笔画看,右侧可见“刂”立刀的下部,左侧可见“丿”撇的下部,因此可推测为“别”字。第6行首字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井真成去世之日,残存的笔画很少,隐约可看出“丨”一竖的最下部,可能是“十”或“廿”。

  此外,第4行最后4字原多释读为“闻道未终”,经对铭文进行显微观察后,发现“闻”字释读有误,应为“问”字,即为“问道未终”。这样,经填补缺字后的墓志铭文应为:贈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並序

  公姓井,字真成,國号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蹈禮樂,襲衣冠,束帶(立)朝,難與儔矣。豈圖強學不倦,問道未終,(壑)遇移舟,隟逢奔駟。以開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終於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傷,追崇有典。詔贈尚衣奉御,葬令官(給)。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於萬年縣滻水(東)原,禮也。嗚呼!素車曉引,旐丹行哀。嗟遠(途)兮頹暮日,指窮郊兮悲夜台。其辭曰:(別)乃天常,哀茲遠方,形既埋於異土,魂庶歸於故鄉。

  由于这方墓志的出土并未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所以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情况均不清楚。对于墓志的出土地,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学者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墓志收购时所获得的信息和墓志铭文中“窆于万年县浐水(东)原”的内容对葬地的指示,并结合实地考察中所发现的近年建筑工地的情况,我们将井真成的埋葬地大致推定在今西安市东郊浐河东侧、半坡遗址博物馆东北、灞桥热电厂以南的区域。

  1994年曾在这一区域的东北方向发现了隋唐时期的灞河桥遗址,在唐长安城与灞河桥之间,应是当时通往东方的主要道路。这一区域位于唐长安城通往东方大路的南侧,井真成埋葬在这里,应该比较符合他遥望故里,“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的愿望。

  1950年代以来在唐长安城周围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唐长安城南郊和东郊,埋葬有大量的唐代墓葬。其中一些贵族家族墓地是集中埋葬的,如今西安市南郊韦曲镇北塬一带的韦氏家族墓地。一些外国和外族人也是集中埋葬的,如2003年以来,在今西安市东北郊先后发现了安伽、史君和康业等3座北周时期的粟特贵族墓葬,表明这一带很有可能从北周以来就是粟特人的集中埋葬区。

  古代中国与日本长期保持着友好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极大的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唐代,日本多次派出了遣唐使和大批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古代中国先进的文化。在他们当中,有玄昉、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空海、最澄、橘逸势等著名的人物,但还有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为了两国的友好交流,他们不惧道路艰险,跨过惊涛骇浪。有不少人随船沉没在滔滔大海之中,还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回国而客死他乡。其中,应有不少人死后被埋葬在唐长安城附近,而且很有可能也是集中埋葬的,井真成墓志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寻找古代遣唐日本人墓地的重要线索。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计划在近期内开展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我们期待着这一考古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