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占据社会思潮主流的是保守主义思潮。日本的政治保守主义也发源于战后初期。当时,吉田茂作为战败国日本的政治代表,在美国占领期间三次出任首相,长期占据政权宝座。吉田茂把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反对在当时的条件下重整军备。在吉田看来,在当时经济上还没有复兴,日本正处于不得不强迫国民过艰苦生活的困难时期,“为非生产性的军备花费巨额资金,将会严重地推迟日本的经济复兴”。另外,由于战败,重整军备不仅没有国民基础,也许会刺激亚洲的邻国。因此,吉田在50年代初进行媾和谈判时,顶住美国要求日本重整军备的压力,以把安全防卫交给美国,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的形式实现了“独立”。 在他执政时期,保守主义势力得到迅速发展。1948年7月,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等25位高级官员加入民主自由党。吉田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和他们一起开学习会,灌输保守主义思想,并对这些人委以重任。这个被称为“吉田学校”的集团后来成为日本政界的中坚力量,对坚持和发展吉田的保守主义路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鸠山一郎和岸信介上台之后,曾一时出现了右翼民族主义发展的动向,但由于左翼和平主义势力及保守主义势力的反对,终于遭受了挫折。以后上台的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田中角荣、三木武夫、大平正芳等人,基本都继承了吉田茂开创的保守主义路线。保守主义实质上是主张以部分放弃日本的独立自主来换取国家的安全与经济的繁荣。在此意义上,保守主义是一种繁荣第一,自立第二的思想和主张。 1960年7月,池田勇人继岸信介之后成为总理大臣。由于慑于群众斗争的威力,为了避免产生将国家一分为二的状态,池田转而采取了“宽容”、“忍让”的政策以缓和对立,同时将施政的重心放在经济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从此进入了“经济的季节”。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1968年,在明治维新一百周年时,日本经济总量超过了当时的西德,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就是到70年代以后,日本也成功渡过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恢复和保持了经济的强劲增长。 但是,到80年代以后,在日本兴起了一股新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与美国的相对衰落相比,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却保持了继续增长,综合国力也得以不断增强。日本经济在闯过了两次“石油冲击”以后,仍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1万多亿美元,约占全世界的10%。另外,其对外贸易总额也跃居世界第三位,尖端技术也成为可与美国平分秋色的对手,为世界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切都说明,日本经济已经具备了相当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经济上的成功,使得明治维新以来追赶欧美的国家目标得以实现。原来的国家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必须重新制定新的国家目标,对过去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转换,日本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期。1982年11月,中曾根康弘就任首相。之后,日本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推动“战后政治总决算”,以实现日本的历史性转折。所谓“战后政治总决算”,实质上是对战后以来的历史进行反省和清算,由此确立新的日本国家的方向。这个方向实际上就是“政治大国”。 在上述背景下,新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新保守主义思潮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积极颂扬日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灌输国家观念,强化对国家的忠诚意识;第二,试图触动战后以来的禁区,改变战后以来重经济轻军事的发展路线;第三,借助日本经济的实力,以国际贡献为旗号,借助经济援助等显示日本的存在,增强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和发言权。不可否认,新保守主义与以前的保守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着历史继承性,如坚持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已经不同于以前的保守主义,而是要通过战后政治总决算,修正战后和平主义发展道路,确立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方向,使日本走向“政治大国”。 虽然,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环境的种种制约,新保守主义思潮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仍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过,应该看到,这一思潮具有不少民族主义的东西,已经不同于前期的保守主义,这也为冷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向民族主义的转变埋下伏笔。 |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