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大和国——贯通日本历史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日本简史——大和国

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又名倭国、大倭国。年代为 4~7世纪。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家形成初期,倭王名为大王。以倭王为首,畿内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联合组成统治机构,臣、连等豪族分掌国家的祭祀、军事、外交、财政等,在朝廷内有较大的权力,倭王的绝对统治权尚未确立。地方设国(以国造为长)、县(以县主为长)、村(以稻置和村主为长),国和县中有公、直、首等姓的地方豪族,但地位比臣、连等中央豪族低下。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有臣、连、君、直、造、首等姓,表明该氏的政治地位和职务。这种以姓氏表示的政治关系称氏姓制度。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大王的直辖领地(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领地的田庄和屯仓中从事生产。在朝廷和豪族控制的手工业部门中的生产者也叫部民,以专业不同编成不同的“部”,如制陶的土师部,制铁器的锻冶部等,各部的领导(伴造)多半由地位较低的豪族充任。由大陆进入日本的移民,按其所掌握的专门技术被分配在各种部中,移民的首领往往是该部的领导者。史学界对部民的性质认识不一,多数认为具有奴隶的身份。此外,尚有属于氏而没有姓的平民和家内奴隶。从6世纪开始,倭王与豪族为扩大屯仓、田庄以及占有部民,相互间矛盾加剧。葛城臣、平群臣、大伴连、物部连在斗争中逐一失势,至6世纪末只剩下苏我氏与倭王争权。推古元年(592)圣德太子(574~622)摄政,大力提倡佛教,制定冠位十二阶,公布十七条宪法,巩固了倭王政权。由于大陆金属工具和先进手工业产品及技术的传入,特别是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的大陆移民的进入,使大和国家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大化改新创造了条件。 645年,中大兄皇子等灭苏我氏,另立天皇,迁都难波宫,开始一系列改革,并制定飞鸟净御原令等法律,部民制解体,律令国家出现。
  对外关系方面,4世纪中叶以后,曾对朝鲜半岛南部进行政治和军事扩张。 6世纪中叶退出。大和国家屡次向中国东晋和南朝的宋国派出使节,接受其封号以增强对外影响。中国史书记载,向宋国派出使节的倭王是赞、珍、济、兴、武。有人将其比作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代天皇。倭王武向宋帝上表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刘宋顺帝削去百济,改为六国,其余爵号照封。
  大和国是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形成的,至大化改新时,今关东北部以南已逐渐纳入其统治之下。大和国王武在中国刘宋升明二年 (478)致顺帝书中,提及“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大体反映出其国家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一直存在争论,加之有关大和国的文献记载不多,大和国的形成及社会组织等问题还多有不明之处。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百余本终战年学校日记现存 详记战争下的校园生活
京大将昭和初期研究带出骨骸移交给冲绳今归仁村设施保存
东江纵队交通总站旧址纪念碑正式揭幕
冲绳回归日本53周年 民众向游客讲述历史与现实
日本文化厅启动“历史工艺守护计划”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公开一批战后历史档案
京都大学启动平安时代文献数字化项目
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江户测绘:伊能忠敬与他的时代”展览
奈良县明日香村的高松冢古坟修复工程正式完工
首批18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更新
东京大学历史系发布明治维新(1868-1912)女子教育研究
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飞鸟寺与奈良时代(710-794)佛教”展览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启动江户时代(1603-1868)长崎贸易档案数字化项目
兵库县姬路城完成战国时代(1467-1603)城郭修复工程
京都大学考古团队在京都市郊发掘一处平安时代陶器遗址
日民间团体举办学习会 史料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
追思过去,反思当下——台湾抗日志士后人与文史专家还原“马关割台”历史
日本展出2.2米长金扇马标 纪念德川家康
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在日本明信片上
日本历史上曾经搞过计划生育
直至大正天皇,200多年来日本的历代天皇均非皇后所生
日本发现1887年在新潟县拍摄的日食照片
日本的历史,就是一个技术赶超国的发展史
日本丰田天理两市的前世今生
日本发现大笔战前邮政存款 总额达46.5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