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智谋 读历史,懂智谋,成为智者点击关注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打断了中国黄金十年的建设历程,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面对中日之间悬殊的实力对比,中国并没有被征服反而赢得最后的胜利,这表明现代化之后的中华民族所能凝聚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其实日本心底深处一直有一个“大陆梦”,这个梦想代代传承了几百年,几乎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从公元4世纪到20世纪这一千多年里,日本就曾经用暴力手段,向亚洲大陆大规模扩张了6次,而且模式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跃进中国。
第一次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日本就入侵新罗,建立“日本府”与高句丽对抗。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被迫朝贡日本。第二次是隋朝开皇二十年,日本为恢复任那的势力,派兵1万远征新罗。第三次就摊开了打了,公元663年8月, 日本乘朝鲜战乱出军,日本水师与唐朝、新罗水师在白村江决战,日军大败回国,后遣使向大唐系统学习,这一仗让日本整整老实了一千年。
第四次更为有名,是在千年之后的明代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吞中国,遭到中朝联军抵抗,公元1597年11月,日本海军在露梁海战中大败。第五次就是清末,已经实现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再度染指朝鲜局势,继而爆发甲午海战。第六次当然就是1937年前面侵华战争。
纵观日本历史的发展,始终以对外侵略,特别是企图征服中国,控制东亚为基本战略。正面有官方军队,侧面则是民间的武士和浪人,后者犹如元、明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夺的倭寇。亚洲大陆方面向日本主动进攻只有一次,即忽必烈时期元征伐日本。其实忽必烈很有洞察力,从日本与唐朝争夺朝鲜的主导权和不愿回到臣属关系就判断出日本不是省油的灯,迟早会给亚洲大陆带来祸害。与其让其做大,不如先发制人,及早解决。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都因遭遇海上大风暴而折戟沉沙。但此次进攻仍有震慑效果, 日本两百多年不敢主动出战。
近代以来, 日本的历史观念、价值观和社会运转体系,一直稳定不变。从1592年到1945年, 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的“壬辰倭乱” “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背后的思想观念,定调于丰臣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间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
在丰臣秀吉的宏大计划中,除朝鲜、明朝和南蛮等地外,连遥远的印度也被纳入他的征伐对象中。具体计划第一步就是“直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打下中国之后呢,他打算把中国分赏给下属们。为什么会是上述国度并且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这与他当时的“世界观”有关。原来中世时期的日本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即日本、中国、印度,虽然日本在他国政治文化影响下建立起自身的国家权力,但不久打出的逆转式思考,也就是“神国观”,试图使人承认日本也是一个可以自律的世界,而且还是其他世界所无法比拟的。
丰臣秀吉虽被明朝击败,但在日本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的思想深处,丰臣秀吉式的扩张幻想却代代流传从未停息。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 凡此先以吞中国始”。甲午海战后,日本进一步壮大,同时为征服中国积蓄力量。数十年间,琉球、朝鲜的民众皆被日本所奴役。生存危机的沉重阴影继而向我国直压过来。
可是事实上呢,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一个天然具有海洋国家的所有优势,他不去向英国学习,做一个富强而且受全世界尊重的贸易大国,偏要去搞什么“田中奏折”,要搞一个古老的陆地封闭帝国,真真是愚不可及,失败是注定的事情。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邮箱:107000701@qq.com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