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其他 >> 正文

日本学者的中国史研究(下)

作者:李闻莺  来源:综合   更新:2016-5-27 11:59:2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本史学家沟口雄三。


日本史学家沟口雄三。


《人文杭州》记者 李闻莺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某种程度上,历史的价值、一种学说和著作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结果。历史的评价,总反映出当代的价值观念,反映出当代人的思想印记,对于时代的局限产生偏差。


近代以来的两次中日战争,对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而言是一种考验。从被军国主义裹挟,到战败导致的学术体系崩溃,再到后来的反省、重建、突破,日本学者对中国的思考,正进入新的阶段。


被军国主义裹挟的中国史研究


学术不可能与政治毫无关联。


随着“国粹主义”在日本的逐步兴起以及“大陆政策”深入,日本近代中国学专家先后抛出“同文同种论”“亚细亚主义论”及“中国社会停滞论”等多个旨在侵华的言说。


1914年,内藤湖南发表《支那论》,自觉地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服务。他认为,中国领土过大,已丧失对境内五大民族的统辖,应放弃周边的领土(特别是满洲),只保留“中国本部”就够了。


抗战爆发后,日本御用学者秋泽修二出版了《东洋哲学史》和《支那社会构成》。在他看来,“中国社会的停滞性是社会矛盾的循环”,中国社会的性格是“停滞的”“循环的”“倒退的”。而且,这种停滞、循环的社会一直没有更新的转机,只有靠外力才能突破。


另外,出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觊觎,日本“大东亚史”专家积极投入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调查研究,甚至建立了一个特殊课题——满洲学。


1920年,京都大学教授、汉学家矢野仁一抛出“满蒙非支那领土论”。他狂妄地指出:“不要说蒙古,即使满洲,也不是中国当然的领土。中国本来是一个没有国境的国家,若按全世界都在中国支配下的这种理论来说,那就不单蒙古和满洲是中国的领土,全世界各地都可说是中国当然的领土了。”


直到日本投降前一年(1944年),三上次男、小竹文夫、田村实造、宫崎市定等还编写出版了《异民族统治中国史》,为日本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方法。这类学术研究的实质,其实是背离客观主义原则,直接为日本霸占中国领土的欲望与政治行动辩护。


从反省到发展 战后初期史学研究


二战失败后,一度鼓吹侵华的日本史学研究受到冲击,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日本学者,开始为重建日本“中国学”而努力。


历史研究方面,一方面,大量中国著作被翻译、引进到日本,比如《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学生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等;另一方面,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重建为标志,日本建立起了大学中的“中国学”研究网络。


此期间,日本东洋史学对中国史研究一个重要课题是克服与批判“亚洲社会停滞论”。对此,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近年中国史研究的变化》一文中提到,整个日本史学界都深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影响,提出中国社会并非停滞不前,而是稳健发展的论点。


如何从世界史的普遍性看到中国历史?这是战后日本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史学界开始认识到应该思考中国史的特殊性,但一直到70年代初期,想从特殊性提升到对普遍性的再认知,始终没有完成。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由于中国正处于“文革”,对日本中国史研究动向并没有太大影响。据日本中国研究所的报告,到70年代末期,日本约有500名学者从事中国史研究,研究范围自上古到近代,提出了许多具有体系性的观点。


这其中包括中国文明起源的思考、秦汉帝国的社会性质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共同体”的争论、六朝社会的特点及“豪族共同体”理论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日本中国史研究者开始趋向于广泛搜集新旧资料,考察事物现象的具体研究。日本明清史学家森正夫的地域社会研究设想便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他认为,相对于中央权力的概念而成所谓“地方社会”,我们更需要以综合掌握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广义的再生产场所)为其研究的方法。另外,由于“基本场所”有着可变性,不妨打破过去的人文行政区划,思考“社会秩序的原理”与“意识领域的统合”之间有哪些“基本场所”。


这一阐述,日本历史学者山田贤评价是“二十年来说明‘地域社会论’的唯一重要文献”。


90年代以后的日本中国史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新实证方法开始萌芽,学习当地语言、进行田野调查以及搜索文献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式,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也由此走上“地域研究”阶段。


此期间,著名汉学家沟口雄三出版了《方法的中国》,书中整理出学际整合、文化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等三种研究方式,算是一种同时角度的“地域研究”。


90年代中期,滨下武志主编的《地域的世界史》系列在日本出版,该套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重新讨论“社会与历史学”中的“知识体系”。


1994年,日本历史学家山根幸夫主编的《中国史研究入门》简体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书中12位学者根据不同朝代,列举了研究中国史应查阅史料、著作、工具书等,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是了解日本史学著作出版的直接参考。


比如第一章,作者在介绍有关中国通史的研究方法时,列举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日本出版的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概述性著作。


其中包括和田清的《中国史概说》2册(1950、1951)、宫崎市定的《中国史》2册(1977、1978)、铃木俊编《中国史》(1954)、贝冢茂树的《中国历史》3册(1964-1970)等。


我们也通过该书了解到,日本讲谈社在出版“中国历史”系列方面有着优良传统。1974-1977年间,该社先后两次出版过《中国的历史》(10卷)和《图说中国历史》(12卷),两大套系都是反映当时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团队和广西师大引进出版的这一套完全不同。


后记


坦白讲,这并不是一篇好读的报道,它需要集结太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反而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不过,反过来想,“好读”就应该是阅读的唯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吗?有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这种不自觉的倾向,错过了很多值得欣赏的东西。


历史也是如此,它不会说话,却能通过记录者传达过往和思想。其实,一切现存的现状,都会成为历史,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自身,也是如此。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排名不分先后)


严绍盪:《日本中国学史稿》,学苑出版社,2009年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庆:《日本汉学史I:起源与确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一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中华书局,1992年


孙歌:《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


钱婉约:《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王屏:《论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历史变迁》


【日】谷川道雄:《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动态与特点》


【日】田中仁:《日本战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我见》


【日】川岛真:《近年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变化》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