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历史事件 >> 正文

档案揭秘:美国究竟为何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2016-5-28 9:34:33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本文摘自《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李涵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版)


“火烧东京”成为日本人永久的噩梦


自从飞机于20世纪初问世以来,人类便有了一种空中进攻手段。随着航空技术的发达,对敌国实施战略轰炸以摧毁其工业潜力,乃至民生设施,成为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迫使对手屈服的主要手段。从1942年开始,美国便同英国一起轰炸德国,对日本却鞭长莫及,同年4月,以航空母舰隐蔽接近实施的“东京上空30秒”空袭仅起到精神威胁作用。


1943年,美国在大反攻时制定了轰炸日本的计划,由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距日本的本土还有几千公里,准备出场的主角就是最新服役的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重轰炸机。这种轰炸机预定从中国四川起飞,为此国民政府动员了几十万民工修筑了机场。1944年6月15日,4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起飞,受飞行半径所限只飞到日本九州,轰炸了八幡钢铁厂,因投弹量不大,精度又很差,对工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不久,美军完全夺取了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为中心的马里亚纳群岛,自11月起,从那里用轰炸机空袭东京。由于要躲避日军战斗机拦截和高炮射击,B-29轰炸机上升到1万米高空投弹,只有10%的炸弹能命中目标,日本工厂绝大多数还能正常生产。看到预想的目标达不到,美国军方对怎样实施战略轰炸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1945年1月底,美军第21轰炸机集团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分管了对日战略轰炸,起初也采取白天轰炸的战略,但仍感战果有限且损失不小。2月19日,一群B-29还未进入日本本土,就遭到大批“钟馗”战斗机拦截,共有10架被击落。李梅通过总结轰炸经验,发现从高空投掷爆破弹不仅命中率低,而且只轰炸日本的工厂也不能从根本上破坏生产潜力。当时日本武器的零部件大都由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最后送到工厂组装,而居民区住房密集且多为木结构,如果大量投掷燃烧弹并在大风天气,就可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灾。居民区一旦被炸毁,小作坊不能生产,工厂的组装也就停顿下来了。


3月9日,李梅下令开始执行“火烧东京”计划。鉴于日本战斗机缺乏夜战设备拦截困难,他在晚间出动了325架B-29重型轰炸机。为了增加载弹量,李梅让轰炸机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全部携带燃烧弹,载弹量从3吨增加到7吨,以小编队多方向进入东京,靠雷达指引轰炸。此时日本战斗机还大都没有夜间拦截能力,B-29轰炸机群没有受到拦截就顺利飞到东京上空。


据老一代东京市民回忆,这个当时有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1945年3月9日午夜,遇到了恐怖程度不亚于关东大地震的灾难。空袭警报响起后,市民认为敌机在黑暗中投弹炸不中目标,大多数留在家中,同时感到即便落下少量燃烧弹靠居民区备用的水桶、沙袋也能扑灭。他们没有想到,这天夜间在东京上空有多达50万枚重7公斤的小燃烧弹,如雨点般地投掷下来。这种“火攻”的方式对具备完善的消防措施且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官府大楼,以及大工厂的效果有限,而对居民区有极大的破坏性,百姓大为遭殃。大量燃烧弹在成片的木房上引发了冲天烈焰,日本老百姓靠水桶和手里的扑火工具根本无法灭火,只好扶老携幼地奔逃,跑不动的人和被烟呛昏的人则在路上纷纷倒下。


美机投下的燃烧弹,是刚制成的凝固汽油弹,难以用水扑灭。3月9日夜间投下2000吨燃烧弹时,东京恰好刮起强劲的西北风,一些街区瞬间呈现“火爆”场面,温度高达上千度。不少市民受不了灼烤,跳入市内的河中,没想到河水也被烧得沸腾起来,第二天早上,东京许多河面都漂满了煮熟了的尸体。


3月10日天亮时,东京四分之一的区域即40平方公里被烧成青烟缭绕的平地,26万幢房屋付之一炬,刮大风时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随后市内发现8.3万具尸体,若再算上失踪人员和葬身于废墟之下的人,估计当夜有10万人被烧死,还有10万人被烧伤,这是世界战争史上因轰炸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


按照1923年世界各大国同意的国际空战规律,飞机应禁止轰炸平民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8日,日军首先违反了本国政府承诺遵守的国际规律,以11架飞机空袭锦州居民区和学校,开创了无差别轰炸的野蛮先例,此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又肆意轰炸平民以实施恫吓。结果恶有恶报,日本人最终尝到先前加在别国头上的恐怖。


“火烧东京”后的第二天,317架B-29轰炸机夜袭名古屋,这个设有制造零式战斗机的三菱公司的城市中心区火焰腾飞。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轰炸,落下1700吨燃烧弹,约20平方公里的市区在3小时内焚毁。3月16日,美军又火攻了神户,导致近半数居民区被烧毁。


日本这些大城市在遭受火攻时,人员死亡情况比东京少得多,是因为他们已吸取了“三九大轰炸”的教训,事先组织了居民疏散,市内又设立了避火区,不过房屋被烧毁的状态一样严重。此后,美军的空袭范围不断扩大,到同年7月已经向日本投弹共16万吨,其中10万吨以上是燃烧弹,其余炸弹多投向铁路枢纽和港口,以破坏运输系统。


根据战后美军的调查发现,燃烧弹主要适合于烧毁老百姓住的木房,日本几个主要大城市的居民区约一半被焚烧,工厂厂房和大型建筑物损失并不大。由于遭受可怕的火攻,日本各大城市有850万居民逃到乡下,导致许多工厂无人上班,大量小作坊也被烧掉,这都造成生产链中断,基本达到了破坏日本军工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战略目标。


美军水雷实施的“饥饿战役”让日本变“饿岛”


美军对日本的战略性打击,除了空中轰炸,还采取了海上封锁战略。在1945年春天之前,美军海上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往来南洋的海运船只,此后又以潜艇、飞机和布雷攻击阻止日方从朝鲜、满洲向本土运粮。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便说:“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


日本发动战争时,国内需要的多数工业原料及三分之一的粮食要依靠海外输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运输船的生产量一直赶不上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数量。从1945年上半年开始,因美军在菲律宾、冲绳相继建立了航空基地,能使用陆军航空兵的B-25轰炸机以及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对日本的本土港口实施战术性攻击,日本港口内停泊的船舰又有很多被炸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击沉船只吨位最多,却没有完成破坏对手海上交通线的战略目标,美国潜艇却做到了这一点。美军共有314艘潜艇参战,绝大多数用于太平洋战场,共击沉日本商船和军舰1560艘,共530万吨,占日本船舶损失吨位的60%。


战前日本拥有560万吨可出海的船舶,开战后又掠夺了80万吨,总计为640万吨。在战争期间新建了397万吨,这样加起来日本在战时前后拥有1000多万吨位的船舶。然而在战时被美军击沉了883万吨,战争结束时只剩156吨船只,其中大多又被炸伤不能出海,海运能力等于丧失了90%以上。


在战争末期,日本见通向南洋的海运线断绝,便将剩余的船舶大都集中于日本海和对马海峡,保持通向朝鲜这最后一条海运线。美军从1945年春天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从这一名称便可看出,战役目标主要是要断绝日本的粮食供应,以造成全国性饥荒。


战前日本每年约自产大米1000万吨,大麦等其他粮食约400万吨,只能保障7000多万本土居民需求的三分之二,缺口就靠从朝鲜半岛、满洲征粮弥补。开战后,日本本土农业萎缩,外来粮食更是维持军民吃饭的命脉,美军正好瞄准了这一“命门”。


1945年3月27日,美军出动92架B-29轰炸机飞抵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投入预定海域,切断了通向朝鲜釜山的海运线。美军潜艇也进入日本称为“内湖”的日本海,不断攻击运输船并协助布雷,一个月内便将35艘舰船击沉炸沉。接着,美军布雷规模越来越大,到8月初共布雷1.2万多枚,导致日本670艘舰船被水雷炸沉和严重损坏,本岛因海运完全瘫痪几乎变成一座“死岛”。


日军面对美军的布雷显得束手无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过去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长期不重视,没有建造多少扫雷艇;二是完全丧失了制空权,日军的扫雷艇(包括用渔船改装成的)在美机轰炸下很难出海作业。


“饥饿战役”实施只4个月,日本高层在7月间的战争研讨会上便承认,到这年秋季工业生产就会因丧失原料基本停止。此时农村青壮年大都被征入伍,田地上主要靠老人和妇女耕作,又没有化肥农药,这一年日本大米的收获量降到660万吨,加上其他杂粮也只有900万吨粮食,达不到正常需求的40%。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再度下调配给标准,居民每天只供给粮食290克,其中还多是甘薯、橡子面等杂粮,除了有积蓄、有权势的家庭以及军人外,其余人都陷入饥饿之中。


到了这个地步,了解粮食供应内情的日本政府官员都私下哀叹,若是继续打下去,真不知让老百姓怎样熬过这个冬天。其中有些人悲观地预言,至明年春天,“日本只会剩下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一亿总玉碎’真要实现了”。天皇也清楚这一状况,在1945年8月15日的那篇《终战诏书》中也公开承认,“若继续战争,势必造成我民族之毁灭”。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