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扇谷上杉朝兴去世的有利时机,北条氏纲加强了对河越城的围攻;扇谷上杉朝定向盟友足利义明请求援军以期分散北条军势。天文六年(1537年)五月十四日,在北条氏纲安排下,武田信隆军在与大藤永荣统率的北条氏援军会合后抢先展开了攻势,逼向真理谷城;而里见义尧也受命一同出兵。 五月十六日,武田信隆、大藤永荣军被武田信应、足利义明军击败,后者趁势开始攻击信隆的居城峰上城。 五月十八日,以北条氏同盟军面目出场的里见义尧突然背叛,加入了武田信应、足利义明一方;新的房总三方同盟成立并在当地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为此受到激烈震动的武田信隆遂弃城而逃,前往武蔵金沢投靠北条氏。 由于对河越城的攻略已进入关键性阶段,北条氏纲一时无力顾及房总。待到七月十一日河越城落城之时,里见义尧等人也已经基本肃清了安房、上总地区的亲北条势力,并将触角伸到了下总,等待双方的将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激战。 天文七年(1538年)二月二日,北条氏纲在扇谷上杉朝定已逃亡上野、武藏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出兵下总葛西城,与里见义尧等人进行了几次试探性质的交战,结果双方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由于北条氏此刻四面皆敌(今川义元在一年前娶武田信虎之女定惠院为妻,甲骏两国结成同盟,而相骏同盟随之破弃,北条与甲骏两国都处于敌对状态,至于上野两上杉则早与北条敌对多时),北条氏纲主动脱离了下总战场。 足利义明本是一个非常精明武将,但当他攻入下总之后心窍却完全被古河御所所吸引,一心只想入主古河御所而像先祖足利成氏一样获得关东最大的权力与荣耀。于是面对晴氏、氏纲方的战略优势,足利义明心中却只有“只要再胜一次,就能重回古河了”的想法,希图凭借一场决战以偿几十年的魂引梦牵;和义明搭伙的里见义尧没有足利义明的这种古河情结,于是义尧很清楚的看到了晴氏、氏纲方的战略优势,也充分了解如果双方进行决战则己方胜算不大。虽然义尧看到的是真实而义明眼中的是虚幻,但义尧却被作为盟主的足利义明拖着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奋斗,不以为然的义尧遂对义明的下总攻略以敷衍塞责。 天文七年(1538年)九月,以足利义明为总大将,里见义尧、足利基赖为副将的房总联军万余人进抵下总国府台,受到威胁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急忙向北条氏请求援军。十月二日,北条氏纲、氏康父子率军二万从小田原城出发进入江户城,并于六日召开了临战军议,准备与房总联军进行会战。 从开始就缺乏战意的里见义尧虽然一早就加入了战团,但却不过分深入与敌纠缠,一直保持着一种进退自如状况。于是当足利义明中箭而死的消息传来后,义尧迅速率军脱离战场;是故虽然合战失败、小弓足利军损失惨重,而里见军主力却没有遭到大的损害。 败死国府台对足利义明来说是令人垂泪的出使未捷身先死,在里见义尧看来却是预料中事;早在足利义明由野心家蜕变为幻想家之后,义尧已自谓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此刻全速退回上总的里见军与其说是因为合战失败而败退还不如认为是在急于前往夺取足利义明的遗产。在北条军还在忙于打扫国府台战场时,里见义尧已全师退回小弓御所。足利义明留下的家眷、财产、武器,还有总州各豪族送来的人质,总之值得带走的一切都被里见义尧一并带回了稻村城,通向安房的道路、桥梁也在里见军通过后被破坏殆尽。至于里见义尧没能带走的小弓御所则被随后赶来的足利遗臣佐佐木源四郎、逸见八郎、佐野藤三、町野十郎等人一把火烧成了白地, 十月十日,休整完毕的北条军攻入上总地区,畏于北条军的强大实力,上总诸豪强除了以武田信应为代表的少数人逃往安房投靠里见义尧外,其余的都转而投向了北条方,然而里见军之前的破坏使得北条军无法迅速进攻安房。由于两上杉与甲骏联盟时刻在后方对北条氏造成威胁,自度无法即时吞并上总的北条氏纲遂决定让武田信隆出任武田氏家督,作为北条氏的代理人统治上总;同时又为了防止武田信隆坐大而难以控制,氏纲也恢复了原氏在小弓城周边的领地以牵制武田信隆,不久后北条军主力退出上总。 当初与北条氏结盟的里见义尧曾因北条氏的压榨而苦不堪言。很快,武田信隆就尝到了和义尧相同的苦头;然而信隆却没有义尧一样的魄力与机遇来摆脱北条氏,于是不堪重负的武田氏家臣纷纷背弃了信隆,以武田信应为招牌的里见义尧乘机加强了对上总诸豪强的调略,再次将里见氏的势力由安房扩展到了上总。 天文九年(1540年),无法容忍里见义尧对上总进行渗透的北条氏纲亲率大军攻入安房。面对优势兵力的北条军,里见义尧采取了清野坚壁的策略;由于义尧应对得当,师老无功的北条军被迫撤回小田原(扇谷上杉朝定在武藏、今川义元在骏河的攻略也有重要作用)。虽然大破北条军是义尧虚构出来的宣传品,但北条军的被迫撤退却是事实,里见义尧的武名遂威震房总,而整个关东也都知晓了房州有位能争善战的里见刑部少辅义尧。 天文十三年(1544年)九月,为遏制里见氏的扩张,北条氏康率军攻入总州。由于实力相当,双方打了个平手,没占到便宜的北条氏康为了对抗今川义元的进攻而主动退走。而里见义尧更加认定北条氏康没什么了不起,既然当初的北条氏纲奈何不了自己,那现在的氏康就更不用提;义尧坚定了与北条氏一决雌雄信心。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北条氏康忙于与今川义元为争夺骏河富士川以东的土地而交战。于是得到了空闲的里见义尧乃专心安定领国,重新修造了安房鹤谷八幡宫和安房石堂寺多宝塔,并把居城移至了上总久留里城。 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利用北条、今川在骏河交战的机会,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联合扇谷上杉朝定,并发关东各国之兵六万余人大举攻入武藏,包围了北条纲成的居城河越城。十月二十二日,北条氏康被迫与今川义元媾和,放弃了骏河富士川以东的土地,率主力退回小田原。然而北条氏的局面却在随后更加恶化,早在天文十二年(1543年)三月二十一日,北条氏康就强迫形迹可疑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起誓约定对北条氏绝无异心;但晴氏却为此而更加痛恨无礼的氏康;天文十四年(1545年)十月二十七日,眼见北条氏危在旦夕,与氏康不睦的晴氏在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的劝说下趁势破弃了与北条氏的联盟,率军万五与上杉军合流。面对敌方的八万大军,北条氏面临了最大的危机,而稳坐房总的里见义尧也认为北条氏灭亡在即;由于希望两上杉、古河公方联军与北条军对耗,义尧遂按兵不动. 天文十五年(1546年5月29日)四月二十日,就在一天之内,贯穿了整个室町时代的关东形势彻底改变了。曾在百年内于关东呼风唤雨的公方与关东管领被证明已为时代所淘汰,而北条氏则由关东三强之一变成了关东本土唯一的一极。 虽然没有人想到河越夜战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但面对同样的结果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在里见义尧眼中,北条军的胜利并不是因为北条氏康有什么了不起,而联军的失败纯粹只是因为山内上杉宪政等人太过脓包所致。以小弓公方灭亡后吞并其遗领为例,里见义尧已下定决心利用古河公方与关东管领的衰退来逐鹿关东,里见势开始进入下总。 然而不管里见义尧的想法如何,北条氏成为关东战国强秦这一事实却没有丝毫改变,所有关东大名的政治、外交都不得不围绕北条氏而展开,无论连横合纵都是以北条氏作为目标,一直坚决与北条氏对抗的里见义尧自然也是如此,于是任何与北条氏敌对的势力都被里见氏默认为了盟友,而北条氏的盟友则都算是里见家的敌人。 由于长期与东海霸主今川义元在骏河交战,北条氏一直无法有效遏制里见义尧在总州的扩张;既然没办法拿出足够的兵力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义尧,北条氏康就必须用别的方法来牵制义尧。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北条氏的调略下,里见氏领内众多豪族一同发动了针对里见氏的暴乱,史称“房州逆乱”。由于后院起火,义尧不得不将注意力由下总转回了安房、上总,虽然内乱在不久后就被义尧所平定,但北条氏康却也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三月,通过善得寺会见,武田氏、今川氏、北条氏三国同盟成立。免除了后顾之忧的北条氏得到了稳固自己在关东地位的绝好机会,而已经连续与北条氏对抗了十七年的里见氏自然成为了北条氏最主要的打击对象。就算此刻的里见义尧依旧藐视北条氏康才能,但北条氏的强大实力却是义尧无法忽视的。为了牵制北条氏,里见义尧迅速接近国府台合战时的敌人——古河公方的足利晴氏,企图以晴氏残存的号召力来组织一个以自己为首的反北条联盟。然而北条氏康却抢先一步幽禁了足利晴氏,并将大军移向了里见义尧的领地,义尧迅速向越后的长尾景虎示好以请求支援。 然而和二十几年前一样,就在里见义尧进退维谷的时候,命运又巧妙的帮助了义尧;越后之龙长尾景虎在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要求下终于卷入了关东事务。 永禄三年(1560年)五月,北条军大举攻入总州,包围了里见氏本城久留里城,里见义尧急忙向长尾景虎请求援军。八月二十九日,长尾军高举“恶行之辈,北条打倒”的旗印出阵关东。九月,久留里城之围遂不战自解。 永禄四年(1561年)三月十三日,有里见军加入的联军包围了小田原城。闰三月十六日,长尾景虎在镰仓鹤冈八幡宫继承上杉家,出任关东管领并改名上杉政虎。虽然联军对小田原城的包围只持续了二十来天,但由于越后势力进入了关东,北条氏的势力还是遭到了不小的打击,关东各家反北条势力再次活跃起来,而里见氏则是其中最活跃的一家,义尧在收复了上总的失地后趁势进入了下总。 在这一年的九月十日(1561年10月9日),甲、越两军在川中岛打了个两败俱伤。由于来自越后的威胁减少,北条氏也进入了下总。到了永禄五年(1562年)四月,北条军攻破下总葛西城;十二月三日,北条军攻破古河御所,古河公方足利藤氏逃往久留里城。而里见义尧也在这一年宣布隐居,把家督让给了嫡子义弘,义尧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年事渐高而义弘颇有才干,但最主要的原因却不在此。早在永禄二年(1559年),北条氏康就让位给了北条氏政,而自诩远胜氏康的里见义尧则号称不屑与氏政交手;如果此刻与氏政作战失败的话,夸下海口的义尧必然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于是义尧在与北条氏决战前赶快退到了幕后。 永禄六年(1563年)十二月,拥为北条氏一门格的岩槻城城主太田三乐斋资正因背叛北条氏而遭到了攻击,在太田资正的邀请下里见军出兵下总。永禄七年(1564年2月11日)一月九日,里见、北条两军再次在国府台展开了会战;虽然里见军一度取得优势,讨取了北条方的远山景纲和富永政家,但和天文七年(1538年)的第一次国府台合战一样,北条氏最终取得了第二次国府台合战的胜利,这次没有小弓足利军来当盾牌的里见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据说被讨死五千人以上(由于里见军本来就只有约八千人参战,讨死五千人以上的传说不可信)。因为担心上杉氏在背后袭击的北条军没有过分压迫里见氏,但里见氏内部却因为惨败而产生了动摇,以重臣正木时忠为首的大量家臣很快投靠了北条氏。 虽然并不激烈,但北条氏仍旧一步步逼向了里见氏,里见氏在上总的领土也在不断丧失。义尧、义弘父子二人在苦苦坚持了三年后,终于在永禄十年(1567年10月5日)八月二十三日在御船山(三船山、三船台)合战中找到了机会,以进攻乃是最好的防御为口号,里见军主动向北条军发动了突击;猝不及防的北条军遭到了惨败,北条氏政逃回小田原城,殿军太田氏资以下二千余人战死。虽然北条军的损失并非大得无法承受,但义尧仍利用这次胜利重振了里见氏的威名;利用武田、北条的交恶,里见氏再次将势力恢复到了第二次国府台合战之前的样子。 在此后的日子里,里见氏忙于巩固领地,而北条氏忙于与武田氏交战,双方开始了较长时间的对峙与外交战。以北条氏的外交政策为基础,里见氏先与武田氏在永禄十二年(1569年)八月十九日结成了房甲同盟;之后在武田、北条和睦之后又破弃房甲同盟而与上杉氏在天正元年(1573年)第二次结成了房越同盟。眼看里见氏在与北条氏的斗争中落了下风,心情郁郁使得里见义尧的健康日益恶化。 天正二年(1574年6月30日)六月一日,里见义尧在久留里城内去世,法号东阳院殿岱叟正五居士,随后葬于延命寺。和究竟出生在何年都无法确定的生辰不同,史书上将里见义尧的忌日很清楚的记载了下来,这大概也是义尧五十年不懈奋斗中曾经想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或多或少,后世的人们总记住了里见刑部少辅义尧的一些事迹,因为这毕竟是一位值得被怀念的人物。
在一般的记载中,都认为由于里见实尧未将里见氏家督之位让给里见义丰而导致了“里见氏天文内讧”。其内容为不能忍受叔父欺压的里见义丰领兵突袭了稻村城而夺回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家督之位;但在这种情况下,正木通纲的遇害与里见义尧的逃脱就有点儿不可思议了。因为自有居城的正木通纲不会长期留在稻村城,而在外公偶尔来访时义尧却不在城内陪客的可能性也很小,如果里见义丰选择了这样一个众人团圆机会来进攻,那义尧应该也和父、祖一样无法逃脱。 更重要的证据则在于多数资料都记载了里见义丰在大永、享禄年间担任里见军主将出阵各地;很难想象宋太宗赵匡义会让武功郡王赵德昭担任征辽主将,因此如果里见实尧没有(或不打算)把家督之位让给里见义丰,那义丰就没有可能在与实尧撕破脸之前得到兵权。而且如果实尧有心,那么在义丰幼时,大柄在握的里见实尧又有何事不可为? 由于以上原因,我认为“里见氏天文内讧”是以稻村城诱杀为开端而不是突袭稻村城,内讧的主要责任也在于疑心生暗鬼的里见义丰而非通常传说的里见实尧。 |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里见义尧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简介汇总(100多人)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肝付兼续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大内义兴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畠山义纲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畠山义续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畠山义总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松平康元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津轻信枚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池田辉政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伊东义祐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斋藤龙兴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长宗我部国亲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黑田长政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伊东祐兵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大内义隆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北畠具教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津轻为信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大友义镇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朝仓贞景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芦名盛隆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波多野秀治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土岐赖艺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一条房家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芦名盛兴
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河野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