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由“黄金年代”到长期“滞涨”的经济转型。每一次经济转型,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尤其是特定的技术决定的生产组织方式。随着包含技术在内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生产组织会发生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学界普遍共识是,二战后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并在其终结后向后福特主义抑或向新福特主义演进。我们的研究发现,福特主义终结后,向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主义演进。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后福特主义的时间发现,日本是最早建立后福特主义的国家。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后福特主义之所以起源于日本,不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资源短缺所带给日本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所推动的。
日本率先实现由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演变过程和路径,对于中国这个仍然致力于成为强大的工业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应该遵循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规律,创造各种条件,选择相应的途径,为此,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为此,国家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乃至收入政策,因势利导,激励科研机构、院所和企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2)积极创造社会经济条件,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顺利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任何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不会凭空产生,只能在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具备可能,因此,政府应该不断进行包括户籍制度等各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创建适合生产组织转变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3)积极改善劳资关系,尤其要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4)为了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应该有一种民族危机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尚未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化体系。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于中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工业化的跨越,更是严峻的挑战。政府应该加强民族荣誉感的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危机意识,从而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