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使提的通商要求是帝国主义?
中国常常指责和批评日本的一些教科书有抹煞历史事实的编造。
那么,中国的历史书有没有这些有违史实,缺乏现代史识、史德的编篡呢?且不说近现代史的一笔糊涂帐,就是明清史的陈述也往往是断章取义,胡编乱说一通,误人子弟甚矣!
英王乔治三世在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派特使马噶尔尼来华的背景,当然不仅仅是来补贺乾隆八十寿辰的。“奸究”的英吉利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力图缩小中英双方的贸易差。
当时英国出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十分重视对中贸易存在的逆差。在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五年的十年间,中国输出英国的商品,仅茶叶一项即达九千六百余万银元,而同时期内英国输中的商品,包括毛织品、棉布、棉纱、金属等全部工业品才一千六百余万银元,只及中国输英茶价的六分之一。当时垄断中英贸易的东印度公司已感到英国无法搜罗到支付中国货物的白银。
马噶尔尼访华是打算用正常的外交手段来打开英国商品的销路,减少或扭转中英贸易的逆差,这个“图谋”,显然并无不当,也不是什么“奸究”。
马噶尔尼在热河受到乾隆皇帝两次接见,只是妥协地用觐见英王时用的屈膝礼来表示尊敬,这使乾隆皇帝十分不快。然后,马噶尔尼提出如下八条要求:
一、 英国派员驻北京照官商务;二、充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天津等地贸易;三、于北京建商馆储货发卖;四、中国在舟山附近割一小岛供英商居住与储货,五、拨给广州附近一处地方住英商并许其出入;六、减免英商在广州、澳门内河运货的税额;七、允许英国人传教;免除英人居住税并发给许可证。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即使一流的大史学家也称这是英国企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政策。
乾隆十分恼怒,严词拒绝,并警告说此后若将“(英)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未免使尔国夷商往返徒劳,勿谓言之不预也!”换言之,英国要求扩大通货要求不仅没有达到,连原有的有限口岸贸易也要停了。
从现在正常国家关系看,英国所提要求,根本不是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也不是制造什么侵略口实;相反,是很正常,追求平等的经商贸易的要求。因为,清朝当时对中外通商有双重或多重标准。中俄北方边境贸易就很宽松,不加限制,课税也少。而对西方各国则在乾隆二十年(1757年)开始只限广州一口通商,还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不能在广东过冬,并以各种理由对商品不断加税,显然是清朝的对外防范和限制性的不平等措施。
其中最受指责的是第四条,即英国提出领土要求。其实当时的常识,租借一些无人或有人岛屿为居住商用,是极通情理的事。即使现代各国,私人有钱也可租借或购买。但是读者会说笔者不对,英国提的是“割”一小岛。
其实,这是中国史书的缪然不解。中英鸦片战争后订的《南京条约》有割让香片九龙之文,实是租借九十九年。1997年,租借期满,香港,九龙不是归还中国吗?笔者今春与内子旅游英国,听一位导游说,伦敦的土地全是几十位富豪的。英国习惯出租,而不是出卖,出租常以九十九年为期,九十九年后,这些土地及土地上的财物全又归还。
(本文作者系横浜市立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