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历史 >> 历史人物 >> 正文

不愿逃命的小将——平敦盛

作者:王述坤  来源:日本新华侨网   更新:2009-12-23 13:19:0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平敦盛(1169–1184),平清盛的弟弟平经盛的小儿子,位阶为五位但没有官职,号称“无官大夫”。翩翩年少,多才多艺,哥哥平经正是琵琶名手,而平敦盛则擅长吹笛子。1884年初,因为造反的源义仲战败自杀,三足鼎立变成了源、平两家的对峙。在西部逐渐恢复元气的平氏曾一度挺进到了福原(今神户市兵库区),但在“一之谷”被源范赖、源义经及其手下大将熊谷直实分三路打得大败,只好败走赞歧、屋岛。就在“一之谷”这场战斗中,平氏官兵见大势已去,纷纷向海边船上逃跑。

大将熊谷直实立功心切,想找逃跑人群中的平氏大将决一死战,便抄小路猛追。忽见一员装饰华丽的骑马将军在向海边船上逃窜,便想道:那个人倒像个大将军,不过,打人的后脑勺真丢人!“我这就叫他回来!”说着,他便用军扇把那员大将召了回来。那位将军正要驱马爬到岸上,熊谷直实飞马上前将其抓住,两人同时滚下马来。熊谷直实按住对方,将其盔甲拨开一看,却原来是一个英俊少年,年龄也就16岁的光景,和自己的儿子小次郎不相上下。“来将姓甚名谁?如实讲来,我饶你性命!”“你是谁?”“虽不甚有名,我乃武藏国熊谷次郎直实。”“原来如此,那么,我不能对你通名。不过,对你来说是个好敌手。即便不说姓名,取我首级后问别人,无人不晓!”“口气不小!看来果真是个大将军。”

不过,这样的敌人,杀了他败杖也胜不了,不杀他胜仗也败不了。刚巧今早儿子小次郎又负了轻伤,倒叫熊谷直实左右为难起来,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想道:这个少年的父亲如果听到自己的儿子被杀死,说不定会有多么难过。他下了决心:也罢,干脆救他一命算了!于是就叫那个少年逃跑:“我说那位少爷,快回你母亲那里去吧!熊谷直实的刀不愿沾乳臭未干的小儿之血,趁着没有被盘查赶快逃跑吧!”

可是,那位少年却拒绝逃跑,请求为了两个人的名誉赶快将自己斩首。熊谷直实再次叫他逃跑,但少年就是不跑。这时,源氏另有五十人马已经冲了过来。万般无奈的熊谷直实只好喊道:“既然你不逃跑,与其作无名小卒的刀下之鬼,还不如由我直接下手,日后我还可以给你上柱香火。”他简直不知何处下刀,但又不好磨蹭,就这样糊里糊涂挥泪斩了少年的头。

熊谷直实在少年的腰间锦袋中发现了一支笛子,他明白了昨夜面对几万敌军还能在战阵吹笛娱乐的这位少年,其内心是何等温柔!他将笛子请大将源义经过目,讲了那位少年英勇就死的情形,听者无不泪洒衣襟。后来得知那位少年就是“修理大夫”(官名)平经盛的儿子大夫平敦盛,年仅16岁。平敦盛所带的笛子原来是鸟羽天皇赠予其祖父平忠盛的传家之宝。有人说熊谷直实杀了平敦盛后就起了佛心,也有人说是那把笛子的刺激,使他产生遁入空门之念。总之,熊谷直实在杀了平敦盛之后,确实抛弃功名解甲剃度,穿上袈裟当了行脚僧。

平敦盛能逃命而不逃命,他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呢?日本名人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这本书中,专门为平敦盛和熊谷直实写了一大段,用来说明武士的名誉比生命还重要,同时也说明“武士道”主张“对弱者、失败者要施以仁爱”的观点。由此可知,日本的武人自古以来就有兵败剖腹的传统和习俗。平敦盛落入敌手后,按照当时的规矩,身份高的人不能向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一点他做到了。他能逃而不逃,执意叫对方杀死自己,其实和剖腹有同样作用,其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作为武士的名誉。虽然武士道是到镰仓时代获得大发展的,但其基础是源、平两家打下的。武士道借助了中国儒教,它本身倒并非全部是糟粕。不过,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这本书里,将武士道吹到天上去了,很多观点十分荒谬。特别是日本人在臭名昭著的大东亚战争中,恶用了武士道,使武士道的名声变得臭不可闻。其本身就是违背武士道的基本精神的。

有人说,熊谷直实见到平氏的小将置生死于度外,在殊死的战斗中也没失去高贵的品格和自豪,精神上被压倒了。熊谷直实以前为了立功,期待荣华富贵,不知杀死了多少敌人,但他觉得眼前这个少年敌人,和以前他杀死的那些敌人根本不同。为了自己的功名,难道就非得要他的命吗?面对闭眼等死的平氏小将,熊谷直实才第一次了解到武将的宿命和打仗的虚无。熊谷直实在和平敦盛对峙时,对方的视死如归,反而触发了他的怜悯弱者之心。据说他是为了探求人应该怎样活着?才走上了苦行僧的道路的。


 

历史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历史:

  • 下一篇历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

    上世纪日本最大地震 将城市移平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为何征服不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

    日本正仓院特展记 :东渡的盛唐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

    广告

    广告